三、根基夯实的使命担当
(一)把握温度
新常态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再光凭想象,在产业园区规模上要做“减法”,让求大求全的观念“退烧”,在入驻企业遴选要设立门槛,对以套取政府资源和政策红利的企业要拒之门外。对于当前泡沫丛生的“热潮”,要警惕过度“创意”“创新”的豪华气派;要注意文化产业的“面子”,但更要强化文化内容的“里子”。文化产业的发展既要遵循消费和市场经济规律,也要尊重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律。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热”,要适度降温,冷静思考。
(二)平衡尺度
文化产品标准尺度既是工程性文化质量体系的安全保障,也是活态性文化服务质量的产品保障;文化行业尺度是规范文化市场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文化产业标准化尺度建设起步很晚,对文化产业领域标准化应尽快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共同参与的关系,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关系。在资金扶持尺度上要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倾斜,在文化新兴产品的开发上要给予更大尺度的技术支持。
(三)聚合向度
冲突和融合是世界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种态势,文化融合是全球化的文化向度的一个重要标识。当今的文化向度越来越呈现出反全球化的特征,这是文化本质的真实呈现。坚持文化向度中不同阶层人类性的统一,是我们建构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的最佳选择。尽管我们当下不能确认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性,但并不能否认全球文化在一定范围、领域融合的历史事实,全球文化融合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经济全球化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了基础保障,为实现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文化融合提供了现实条件。
(四)明晰维度
“文化维度”理论是荷兰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提出的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一个框架。他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归纳为六个基本的文化价值观维度,他的理论给出了一幅宏大的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地图。“文化维度”模型清晰的告诉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去关注多种文化的不同之处,利用好民族文化多维度的特质,从不同维度中发掘亮点,当然这种思路是需要对异质文化和本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的,从差异中去寻找“求同存异”的基础。
(五)站稳角度
“文化为社会服务,文化为人民服务”,这个根本角度不能变。作为政府要敢于担当“文化惠民”的文化责任,作为企业要大胆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政府通过文化执政和管理能力,形成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文化企业通过对文化资源的创新,把文化产品传播出去,融入到世界文化生态系统中去。
(六)引导适度
政府反对什么、支持什么,叫“文化导向”;文化消费在政府引导下的拥护度叫“文化认同”。文化导向是政府文化精神与文化形象的具体行为,它鲜明地表示出政府的文化引领作用,但是政府过多的引导,也许会“矫枉过正”,政府应该做的是为公众提供属于“公共产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去保证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针对文化产业的经营性质,政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证去适度引导则可,文化产品的营销和文化资本的运作要按照市场的经济规律和法则去运行,不能过多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