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灿:激荡创新,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根基与使命

发布时间:2016-06-24浏览次数:1987文章来源:现代传播

二、文化竞争的力量提升

毋容置疑,全球文化竞争已经集中体现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上,世界各国对保护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以及加强文化贸易、争夺文化市场等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其激烈程度不亚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场战争。文化竞争力可以分为:文化生产力、文化向心力、文化传播力、文化建设力、文化持续力、文化消费力等六个方面,六种力量代表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不同向度,然而更重要的是,这六个方面只有保持全面的升华、不断地创新,才能拥有不竭的发展动力。

(一)本体创新,增强文化生产力

文化特色是使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够跻身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立身之本”,没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文化恐怕是难以很好地保护与传承的。牢固树立保护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文化担当意识,把祖先留下的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好,在创新中继承好,让诺大的文化资源禀赋与强大的文化资本互为杠杆、运行不悖。建立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政府部门有责任建立适应文化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系,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的开发、生产、经营,做到文化本体的内容创新、表现手段创新,构建全社会资源重视文化本体的特征、格局,真正探索到文化本体自强自立的新模式,增强国民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为我国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赢得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制度革新,吸引文化向心力

制度体系灵魂活化的精神基础一定是优秀文化的融入;制度创新及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必须要有文化创新的跟进和配合,在全社会营造有助于制度创新和新制度有效运行的文化氛围建设势在必行。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向心力从总体上来说是好的,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推进,随着欧美自由化和人本主义思潮冲击,国民人心涣散,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也面临不少的困境,如外来霸权文化的侵袭,封建文化的复活,邪教文化的突起,不良网络文化的传播,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而不加以引导,将不可避免地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有可能威胁到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此,必须学会应对,加强文化的引领作用,完善制度创新体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文化的监管,走出困境,以提升中国文化向心力。

(三)理念知新,扩大文化传播力

文化传播力是指文化通过传播方式的组合而得到彰显的能力,简单说就是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深圳曾经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一系列影响全国的新思想、新理念,在全国迅速传播,激励和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不利影响下,开发一批格调清新,充满正能量的文化理念,利用好“微时代”的“微媒体”传播效应,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并获得对中国发展的认同,所以大力发展当代中国的文化传播力,科学、灵活地传播治国新理念和生活新理念。

(四)业态谋新,加快文化建设力

新兴文化产业业态产生的方式与创新模式关联紧密,我国文化产业新业态可划分为全新业态、融合业态和改造业态三种类别。这三种类别的主要模式有商业化运行模式、组织运营模式、特征显现模式、内容产业模式、融资创新模式等。这些新兴业态运行模式很多都是在摸索中前进,需要政府的呵护。针对细分市场,实现营销创新,建构分层化的创新运营体系,重组核心价值链。开拓行业合作、培育消费习惯、整合文化资源,发挥产业间联动效应,延伸产业发展路径,拓展多元盈利途径。通过新兴业态的有效运营,带动文化建设力的快速增强。政府部门也要及时落实文化政策的出台,让一批拥有创新思维、创意实践、创业人才加入到文化能力提升的建设中来,让原创力成为一种公共意识,让文化知识产权拥有者得到充分尊重。

(五)管理布新,启动文化持续力

理想的文化管理模式应该是文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的“文化为政治服务”模式转变为“政策为文化服务”模式。在国外文化管理模式中,美国政府作为宏观管理者的身份出现,从文化发展规划“政策支持”资金分配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资金和项目的具体评选由第三方机构进行,美国政府主要是做好资金项目的分配服务工作,不直接干涉文化。英国政府更是采用“一臂之距”的管理模式。我国文化持续发展和提升能力也要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政府服务来推进,既要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持续力的建设,夯实基层群众文化平台基础,充实群众文化活动,也要拓展文化顶层设计的长效配套制度,确保文化后座力持续不断。

(六)产品求新,提升文化消费力

文化产品的创新划分为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内容创新是文化产品创新的核心,而形式创新和技术创新则服务于内容创新,并实现内容的增值。有了优秀的文化精神消费产品,就能让眼球经济得到发展,文化消费者就可以享用、欣赏、品位文化盛宴,文化消费者就会大幅提升、文化产品就会不断丰富、文化消费市场就会健康繁荣。文化产品消费是需要培养的,要从消费习惯、消费层次、消费体验上去做引导,增进消费信任,培养一批忠诚度极高的“文化粉丝”,文化产品质量提升了,文化消费额度一定会上去,就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传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