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灿:激荡创新,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根基与使命

发布时间:2016-06-24浏览次数:1987文章来源:现代传播

四、激荡创新的愿景呈现

创新的精髓就是按照某个特定的愿景或理想来重新创建这个世界。激情赋予创新家追逐梦想的能量,远见卓识则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今后的创新进程中,政府依然要有更大政策对创新者的支持,对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要通过法律护航,要把过多有文化情怀的投资家吸引进来,企业要脚踏实地造出文化精品,市场要为其主体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我们自己培养的文化品牌一定能叫好叫座。在文化经济时代,不需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式的空想,创新一定能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政策更大扶持

我国文化产业现有各种政策主要问题是政策缺失,散乱粗放,不便于操作。期待“十三五”后,我国发展文化产业能做到有法可依,措施到位,力度加强,政策连续,重点突出,便于操作;也期待文化产业政策不再仅仅体现为一种经济政策,“公共文化促进法”、“文化艺术品交易法”等顺利出台。

(二)投资更大手笔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14年文化事业投入583.44亿元,政府文化专项基金投入46.53亿元。政府投资基金模式在2016年起会更加多样化:贷款贴息减息、后期成果奖励、杠杆引导投资、多项组合投资等模式都将呈现,民营文化市场的文化产权交易、文化众筹都会促使大牌民企点燃对发展文化金融的热情,美国第二大院线AMC被万达集团出资31亿美元收购就是一个证明,中国文化资本国外投资将成为常态,整体文化产业经济的增长会托起文化消费这张大盘。

(三)企业更大产出

我国目前的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已经有22万个,从业人员达到了132.32万,收入达到1613.52亿元,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文化企业的规模不大,但文化从业人员人均创造的价值是不错的,随着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也随着文化企业不断的有大牌优秀企业和企业家的加入,文化企业会迎来更大的利好。

(四)市场更大繁荣

随着供给侧改革进一步推进,文化产品会加快走个性化和定制化道路,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会呈现“以质取胜”、“以内涵取胜”局面,国内文化市场会更加成熟。由于文化产品“立起来”了,那么中华文化就能真正“走出去”,国际市场会涌现更多的中国文化“智造”。

(五)品牌更大影响

2015年我国与多个国家共签订了149个文化协定,这些国家是中华文化内容展现,大国形象推广的绝好舞台,我们会珍惜我们的品牌,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开局元年,文化企业会利用好政策和市场,为打造“百年企业,百年品牌”尽责尽力。


针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管窥全貌,设计出了六个指标因子,但文化产业门类广泛,我国文化资源禀赋丰厚,难免挂一漏万。再者文化产业竞争力强弱的主要标志是文化产品的市场认知程度,文化产品又不是单一要素构成的产品,也不是各种要素资源简单组合排列出来的产品,其产品价值凸显出了同文化本身一样所具有的多元化特征,所以需要创意者和产业参与者去全方位协作。针对我国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平衡的状况,要依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于开发的原则,通过合理布局,梯度开发,重点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尽管解决这些问题相当不易,但不能仅把这些问题看作是困难点,也许这更是新的增长点。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正以“竞争与竞合”的姿态迎风前行,“文化强国”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中国的崛起需要精神支撑和文化旗帜,而“文化强国”战略正好是托起这个梦想的最好舞台。


* 作者系我校经管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