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学术观点

龙小农:从“兄弟”到“命运共同体”

中国建构对非洲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
分享到:
来源:现代传播    2016-03-09    浏览量:348
摘要: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可根据其指导理念和话语诉求,分为“兄弟论”“合作论”“责任论”“软实力论”和“命运共同体论”五个阶段。五个阶段构成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鲜明主线,突显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理念与实践经历了从情感到利益、从责任到使命、从物质到价值的三个转变。但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的特点是,主体国家主导,势单力薄,缺乏整合;渠道外交为主,媒体为辅,民间被忽略,导致中国对非话语体系欠缺

二、“合作论”阶段(19821996):平等合作,授人以渔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中国对非关系调整的酝酿期。19829月,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召开的中共十二大,中国对外交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外交工作重心超越意识形态开始转为为国内现代化建设服务。与此同时,非洲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基本结束,也进入发展经济阶段。自此,经济、技术上的合作提上中非关系日程。

198212月至19831月,当时国家领导人在访问非洲11国时,提出中非经济技术合作的四项原则,即“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正如美国学者黛博拉所观察到的:尽管这四项原则的许多内容都重复了周恩来在1964年宣布的对外援助八项原则,但实际上并没有提及“援助”一词,相反,这四项原则强调与非洲国家的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承建工程、合作生产、合资经营等”。

19926月底7月初,杨尚昆访问非洲摩洛哥、突尼斯和科特迪瓦3国。杨尚昆在科特迪瓦阿比让总统府宾馆对科电视台记者发表谈话,阐述了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发展同非洲国家关系的“六项原则”,表示中国愿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非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形式多样的经济合作,其话语落脚点依然是“合作”。

在“经济合作”话语的指导下,中非关系的经济意义超越对意识形态的诉求,中国逐渐调整对非援助框架。尤其是在1995年以后,中国把对外贸易、资本流动和国际经济合作结合起来,运用国内外资金、资源和市场来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追求对非援助形式的多样化,同时兼顾受援国和中国双方的利益。金融机构提供的优惠贷款成为中国对非援助的主要形式,合资合作项目开始受到更大的重视和鼓励。

这一阶段,以1989年为界分成前后两段:前半段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平稳,后半段中非政治关系得到强化,经贸关系发展明显提速。整体来说,这一阶段在维系中非政治关系的基础上,经贸关系是中非关系的主轴,中国建构对非话语的主要手段是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对外援助和文化交流为辅。经济发展合作、突破国际孤立、寻求发展中国家支持,是中国建构对非话语的主要驱动力。这一阶段目的有三:1.继续压缩台湾地区国民政府的国际生存空间,扩大与非洲新兴国家的外交关系;2.追求非洲国家在涉及中国人权、领土完整、民主改革等问题的政治支持;3.发展中非平等互利的经贸关系。

三、“责任论”阶段(19972006):加强合作,共同发展

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非洲国家和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与日俱增。出于对国际社会的回应,中国开始自觉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开始不断理性调整对外政策。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顶住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便是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一次成功实践。此后,“负责任大国”的理念成为中国对非话语体系的组成部分,加强与非洲国家合作,携手非洲国家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国际选择。

19965月,江泽民访问非洲6国,提出建立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中非关系的五点建议———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揭开中非友好关系新篇章,标志着中非关系发展进入新阶段。2000年,中非本着“平等磋商、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加强友谊、促进合作”的宗旨,共同倡议成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并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根据机制程序,论坛每三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轮流在中国和非洲国家举行。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日益扩大和深化,为中国建构对非话语体系提供了国际平台。此后,借助中非合作论坛减免非洲重债贫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设立合资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设立“非洲人力资源开发基金”,逐步扩大基金规模,帮助非洲国家培训各类专业人才等对非公共外交举措,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践行对非话语的重要手段。

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更加积极、正面地看待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呼声,如2005年时任美国副国务卿的佐利克呼吁中国成为“利益攸关方”(stakeholder),开始融入各种国际机制争夺国际话语权,反驳西方话语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指责,将“国际责任”承担作为提升国家形象、对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策略。为平衡中非贸易,自20051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关于《给予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特别优惠关税待遇的货物原产地规则》的规定,为进一步拓宽非洲国家的商品出口到中国提供了新的机遇。根据上述规定,共有25个非洲最不发达国家的190种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并被给予特别优惠关税待遇。

这一阶段,中国践行对非话语的主要手段除原有的双边援助外,中国开始参与国际组织的多边对非援助,最突出的是开始参与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行动;搭建常设性机制性合作平台———中非合作论坛,尝试建构一国与整个非洲大陆的全新关系。经贸关系发展、国际政治支持,是这一阶段建构对非话语的主要驱动力。这一阶段目的有四:1.为国内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2.为中国商品开拓市场;3.寻求国际政治支持;4.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

华体会娱乐场 官方微信
华体会娱乐场 官方微博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