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是单车。从2016年年底开始,无桩共享单车便以其快捷便利的特点和低碳环保的理念在各大城市迅速走红,更是受到了注重生活效率的大学生群体的青睐。近日,记者就我校及周边区域的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调查结果对相关专家进行采访,探讨了共享单车的治理难点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
“共享单车仍是近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
新学期伊始,共享单车成为了校园中一道亮眼的风景线——黄色的OFO、橙色的MOBIKE、蓝色的LUEGOGO……它们几乎遍及了广院的每个角落。眼下,使用共享单车代步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通过对校园内同学的随机街采,记者发现,超过五分之四的同学有使用共享单车的经历,其中,有超过半数的同学会以每周四次以上的频率较为频繁地使用共享单车。不仅学生,很多老师也表示自己会选择共享单车作为代步工具,这也足见共享单车在我校受欢迎的程度了。
通过调查,记者还发现,男生和女生使用共享单车的用途和频率也不相同。由于梆子井到学校教学楼的路程较远,男生们使用共享单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上下课,节约途中时间,使用频率普遍高达一天一次。而女生使用共享单车,主要是以其作为去往学校周边购物游玩的代步工具,或是休闲时间用来锻炼身体的骑行工具。
共享单车突然走红,既给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产生了不少困扰。在采访中,同学们普遍表示,一方面共享单车的流动性大、数量多,让同学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大大减少了花费在上下学或出行路程上的时间,在减轻北京市公共交通的压力的同时,也锻炼了身体;但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固定车桩的设置,共享单车往往会被乱停乱放,阻碍了校园道路上行人和车辆的正常通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观。记者通过观察发现,明德楼后门处、图书馆楼梯旁、星光超市周围以及中蓝天桥边,都是共享单车的聚集区,而这些区域内停放的单车都较为杂乱,缺少秩序。
对于共享单车,小瑶同学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表示感情复杂:“我感觉用共享单车还不如自己买一个自行车方便。有好多时候你要急用,但找不到共享单车,就很容易误事。很多单车随意停放也会影响大家的日常生活,但自己用自行车的次数也不多,买一个自行车划不来,也不知道该把它停放在哪里,所以就目前来看,共享单车仍是近距离出行的最佳选择。”
共享单车≠共享经济
共享单车名为“共享”,但实际上却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共享经济范畴。为了解共享单车的经济学意义,记者就共享单车和共享经济的相关问题采访了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于晗老师。
采访一开始,于老师就解释道,共享经济强调的是私人拥有的物品短期使用权让渡,但共享单车属于“互联网+”时代的新型租赁,人们依靠互联网平台获取单车并支付费用,所以和共享经济还是有一定差别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共享单车的投放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很多区域的负荷量,针对这一现象,于老师指出,共享单车的快速发展,其供给量在短时期内确实会大于需求量,因为市场的需求还需要培育的时间。那么在共享单车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一家公司该如何抢占先机?于老师分析道,共享单车租赁的前提是要交押金,这使得单车投放占有率的和时机变得很重要,很多消费者在交了某一个品牌单车的押金后转换成本较高,所以不会愿意再交付另外的商家,所以在决定交押金租赁之前会提前了解不同品牌单车市场占有率的问题,并挑选很容易获取的品牌来使用。这会形成马太效应而淘汰一批投放市场晚、投放率低的品牌,所以市场竞争会从无序走向有序。
共享单车最吸引人的因素之一就是它极其低廉的价格,它有着怎样的盈利模式让许多人感到好奇。对此,于老师的回答是,现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靠押金而并非租赁费用,所以规模经济尤为重要,即平均每一辆单车尽可能多的锁定使用者,这些押金形成的沉淀资金可以以利息或资本运作等方式获得盈利。互联网时代用户规模是盈利的基础,所以脱颖而出的赢家,其未来的盈利模式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像,这也是风投会选择这一模式的原因之一。
最后,在对共享单车和共享经济作出评价时,于老师认为,虽然现在的共享经济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滴滴顺风车、互联网C2C 贷款、Airbnb 等等,它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不完善和不成熟,存在一些发展瓶颈,体现在共享单车的缺陷上,就是维护管理难度大,盈利模式不明确。的确,在资本重资产引导下的疯狂造车已经逼近了城市负荷警戒线,与此同时,产业链却冒着资金流断裂的风险。但基于共享经济的成本节约(包括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两方面),共享经济可以说是利大于弊的,老师表示,总体来说,共享经济未来发展前景和潜力无限,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经济模式。
我校正在规划单车停放区域
近来,共享单车引发的诸多问题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单车遭恶意破坏的现象最为严重。在记者调查采访的二十名同学中,有十一名同学注意到了校园中的共享单车被破坏的现象,比如单车的车身受损、车头撞歪、车链断裂、车胎被扎爆等。记者在进行调查时,连扫了几辆小黄车却发现它们都是坏车,更有老师反映,在学校南门一带甚至发现有人把自行车车牌卸下来,将公用的自行车藏于隐秘处,占为己有。
绝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恶意破坏共享单车是素质低下的表现,是群体不自觉的越轨行为。在采访中,一位同学认为“解决恶意破坏现象,需要采取有力措施来遏制。比如进行道德宣传教育,提高素质;加大惩罚力度,加强对公共单车的管理力度;使用公共单车进行实名化、电子化,掌握使用者的信息等,这些都是可行的解决办法。”
上文已经提到,共享单车入校园,停放也是一大问题。南操门口并未设置自行车停放点,却停放了好几辆共享单车,在校园里不知名的小路上,甚至马路中间,也都能看到随意停放着的共享单车,或立或倒。记者采访了一位将小橘车停放在门口的同学,该同学表示:“我也不知道什么地方是停放点,大家都把车停这,我就停这了。”
就此现象,我校后勤管理处严文明副处长表示,在没有共享单车之前,我校自行车的停放就已是问题。虽然学校设有停车棚,规划了停车位,但还是有学生随意停放自行车,影响校园秩序。共享单车越来越多地进入校园后,更是加剧了这种现象。
严处长表示:“这学期开始,我们就发现校园里的共享单车越来越多,自行车停放问题也日益突出。共享单车作为一个逐渐兴起的社会现象,必然会影响到学校,而它确实也方便,我们的学生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把车骑到学校里。作为校园管理的一方,我们也不能说拒绝,还是希望同学们能把学校当自己家一样,自觉维护校园秩序。”
在自行车棚尚未规划完全的情况下,严处长还是希望更多地呼吁大家爱护校园环境,自觉整齐停放:“我们也在和其他几个部门在沟通,关于设置停车棚的事,停车棚可能要待汽车停入库之后,校园空间就变大了,就只有自行车了,我们就规划出一些地方专门停放自行车,让学生干部也参与进来。预计本学期内就能完成地下车库的招标。”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