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传媒领域,从有人说它是一个人治特区、法治盲区发展到今天,法治化程度在不断提升。作为传媒大学的学生,将来的工作、自由和权利都要在这个媒介环境下去享有、去行使,所以,推进传媒法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而且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所在。”
——法律系主任李丹林
“全体起立!”在场所有人站起来,书记员接着主持,“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庭。”这一幕常常发生在法院的法庭里,或者出现在电视上,但这一幕也出现在了学校52号楼417教室的模拟法庭上,并且是连续五天。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同时也是全国法制宣传日,华体会娱乐场 文法学部法律系也在这个时间段开展了持续一周的第十五届“传媒法治现在时”活动,包括五场模拟法庭以及一场法治电影展播。“我们的‘传媒法治现在时’现在是第十五届了。十五年来,我都和法学专业的同学们一起参加,看到我们的传媒法律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李丹林老师告诉记者,本届活动共有八百多学生参加,大多是大一的非法律系的新生。
在模拟法庭上,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法警、当事人、证人等,生动展现了“复旦投毒案”“八达岭动物园老虎伤人案”等著名案例的法庭面貌。14级法学班班长范颖介绍道:“这一次我们创新地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强强联合,扩大了活动举办主体的范围,延展了学术技能展示的深度与广度,成功举办了涉及民事、刑事、行政等时事典型案件的五场模拟法庭。”此外,为了塑造更真实的法庭环境,法律系购买了全套的模拟法庭服饰及道具,在“复旦投毒案”上,身着制服、装备齐全的法警带着身穿黄褂、戴着手铐的被告人一出庭时就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惊叹。
模拟法庭的准备是专业而又紧张的。早在一个月前,学生便开始自由分组,分别选择相应的案例以及分配角色的扮演,同时还要在课下准备着自己相应部分的法律问题。活动结束后,法律系研二的朱刘丹觉得:“大家分工合作、一起讨论问题、互相提出建议真的很棒,结束后就在感慨,付出还是会得到收获和回报的。”她认为,其中老师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从带领我们熟悉案件、分析案件,到针对不同角色分别对学生进行辅导,再到最后关头的一些小建议,都在最终换得了成功的展示。”
范颖表示:“经过了一个多月的精心策划和辛苦排练,大家都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角色,掌握不同身份的语气、仪态和表达,特别设计的法理学意义上的辩论环节大家也是拿捏妥当,镇静泰然地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法律系副主任郑宁老师对自己的学生也表示了赞扬:“为了这个活动,法律系的同学提前了很长时间做了充足的准备。他们为了精彩地呈现出模拟法庭,精心挑选案例,然后,认真准备相应资料,最后,彩排、演练,整个过程非常投入认真。他们自身也通过这个活动增长了法律的知识,把课堂所学精彩地向全校展示。我认为他们的表现是非常好的。”
刚开始,朱刘丹担心前来观看的学生难免会对这些法律上的东西有些陌生,会觉得无聊。不过后来她便发现现场的效果十分出乎意料:“现场的气氛很好,同学们问问题很积极,我们的回答也令人满意,至少让大家熟悉了庭审流程还有一些法律的基本问题。”一个观看了模拟法庭的大一学生告诉记者:“法律系的师哥师姐准备得很认真!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到法庭,激动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李丹林老师也对参加旁听的非法学专业的同学们表示了感谢:“大家的共同参与其实也是参与到了推动中国法治化进程的这个过程当中。”
另外,16级法学本科的学生用了一周半左右的时间在校内摆台进行法治宣传,向全校同学发放了有关宪法日、涉及法律知识的法治宣传单。在校外,14法学班的班主任带领着几名该班学生,联系了位于朝阳大悦城附近的平房乡司法所,和他们一起对周边居民进行了普法宣传活动。
“‘传媒法治现在时’活动将传媒和法律连接在一起、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组织在一起、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效果是非常的好。”最后,郑宁老师还强调,“我们的目的是想在国家宪法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后对中传师生及周边群众进行普法宣传,让他们能够了解法治精神和法律的基本规定、制度,特别是想让他们树立对法律的信仰。我认为这些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李丹林老师也颇为感慨地表示,“我们的传媒领域,从有人说它是一个人治特区、是一个法治盲区发展到今天,法治化程度在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传媒大学的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媒体时代,将来的工作、自由和权利都要在这个媒介环境下去享有、去行使,所以,推进传媒法治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而且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