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摄”口述实录:第16章 三重门·电视有多高(1)

发布时间:2017-06-09浏览次数:1276文章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实务派

当大多数77摄影班同学活跃于电视台一线之时,留在象牙塔里的任金州、温化平、钟大年们也并没有立即拿起教鞭,走上讲台,挥斥方遒。广院这片肥沃的土地,给予了他们和班里同学一样走出去拍摄和创作作品的机会,“实务派”的他们也做得有声有色。

“能教、能拍、能写”是北京广播学院对教师们的基本要求。任金州、钟大年们留校时,系主任是矫广礼,矫广礼的治学态度更是秉承了以上的三个“能”,教摄影的老师,首先自己要精于摄影。于是,他把这些留校的77级同学们全部“下放”到一线去社会实习。

任金州:我留校第一年社会实习,就是跟钟大年分组去拍片子。我拍摄的第一个片子就是广播学院第一部在央视播出的电视剧《啊,朋友》。当时钟大年一部,我一部,温化平一部。我们三个人作为摄像跟着三个摄制组拍摄,1982年冬天拍的,1983年初播出。

1986年夏天,中国出现了一件新鲜事: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年轻人,用橡皮船漂了长江,引起了国人的热议和媒体的关注。大概出于好奇心,钟情于纪录片的钟大年和另外两名青年教师决定参与这起“群体事件”,他们与贵州广播电视厅合作制作了14集纪实性电视节目《长江漂流》。

在拍摄中,钟大年和他的团队跳出了一般事件性报道只关注事件的方式,而是把视角投入到了人上。

在漂流的人当中,有省人大代表,解放军二级英模,也有曾经犯过错误、正在走向新生活的失足青年;有无牵无挂的单身汉,也有拖儿带女的一家之主……是什么促使他们走在一起,共同来到长江探险?在面对死亡时候,他们各自的心态又是什么?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钟大年的兴趣。因此,他们除了冒着生命危险随行拍摄了18个小时的素材外,还对其中的一些主要队员和遇难者的家属等进行了采访,表现了他们各异的心理状态。

钟大年: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让当事人自己谈,显得真实、生动,增加了节目的力度。这些材料后来成了节目的主体内容,而事件的介绍,也就是漂流的素材,则放到背景上处理了。

也正是因为对人的关注,由于人性的复杂,在影片表现主题上也更加多面化。除了民族自豪感之外,还展示了队员们在漂流前一晚针对漂与不漂的问题展开的激烈争吵。这种真实的呈现形式,在钟大年看来,是最打动人的。

钟大年:纪实性电视节目只停留在把一件事说清楚是远远不够的,它应该有更广阔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表现人的内心世界,这大概会成为今后纪实性电视节目创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编辑:王丹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