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周:关于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6-05-18浏览次数:1586文章来源:文化发展研究院

摘要:近日,中央对经济发展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战略措施正在逐步实施,习总书记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表了重要讲话。作为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如何适应这一发展形势,乘势而上,做好转型升级,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为范周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组核心成员:范周、齐骥、刘江红、赵书波、熊海峰、周洁、周慕超、康琼艳)

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点

文化产业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多作用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社会运动现象。构成动因的多元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导致了文化产业政策构成的多元性以及价值实现和价值运动的差异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的制度供给”,即通过政策支柱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长期持久的宏观政策

通过长期持久的宏观政策营造稳定的文化经济环境,是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宏观政策调控的角度而言,更应对以全球知识更新速度和对产业变革速度为基本要求,以长期性、动态性为基本要求,从提高产业广度、深度和跨度的角度,更加强调从文化产业的源头入手,从产业、企业的角度解决文化发展中深层次的问题,从而突出文化产业长远的升级转型。

(二)因地制宜的微观政策

通过适度简政放权和因地制宜的微观政策,充分激发全民创造活力和消费潜能,激活文化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能动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要求。微观政策旨在弥补市场失灵、引导市场行为,系统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的财税、金融、投资、土地、人才和环境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消费升级和文化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知识网络,这种多层次、灵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文化企业主体间的知识共享,创意阶层间的创意碰撞,产生创新氛围,构成创意空间,使企业因弥漫着“产业空气”而具备更强创新能力,从而为文化产业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长提供支撑。

(三)能落地的产业政策

通过在“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之间搭建顺畅沟通的桥梁推动产业政策落地是文化产业解决“供需错配”的重要路径。因此,产业政策要以文化产业基本规律为出发点,着力于优化文化市场结构,提高文化企业发展效率。但必须注意,强化落地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并正确对待政策落地的延时性,对于侧重长期发展的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至关重要。

(四)务实的改革政策

通过“二元动力”到“混合动力”的结构性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是文化产业寻求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的核心。必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首先需要突破发展观念。只有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进而以创造性的举措跳出条条框框限制,克服部门利益掣肘,才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五)托底性的社会政策

坚守文化发展红线和文化民生底线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以保障基本文化权益、改善文化民生基本需求为重点的社会政策,是文化产业正义的基本要求。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立足于“从实际出发”,既要充分考虑到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效益”,又要特别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的“商品属性”和“经济效益”;既要体察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的整体实践,也要注重其他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产生的经验和教训。


* 作者系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文化部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主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