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发布时间:2016-05-16浏览次数:976文章来源:当代音乐

摘要:音乐传播,是传统音乐文化动态发展、充满内在活力的根本原因,是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的主要动力之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历史过程可分为口语、乐谱、电子媒介传播时期等三个历史阶段。音乐学界当下应该综合运用现当代的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来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推广和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当代”,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余年。笔者之所以着重于对“传统音乐文化当代传播”的思考,是因为正是在这一时期,古老的中国才重新焕发青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项事业上都开始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真正迈入了电子媒介传播时代。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历史地看。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音乐所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其主体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农业经济。因为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展阶段,直到20世纪初民族工业才获得缓慢发展。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地体现在政治上由阶级斗争为主的封闭型社会,逐渐向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开放型社会转变;经济上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音乐文化领域也经历了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音乐到“强调情感真实表现、强调艺术性”的音乐的发展过程。

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中国更是迎头赶上了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以及生物革命、网络信息革命等新的发展浪潮,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工业现代化和经济市场化。与此同时,在汹涌的市场经济发展浪潮中,音乐文化领域也形成了一种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音乐文化大潮,使得音乐的商品价值急速膨胀,音乐文化进入一个庞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时期,并形成了“主流文化”(主要指带导向性的体现政府政策意识形态性质的音乐,如主旋律作品等)、“精英文化”(主要是专业艺术、知识分子文化,如西方古典音乐、传统音乐等)以及大众娱乐性“通俗文化”等等在内的“多元”文化市场。在当代这种多元音乐文化市场中,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一方面大众娱乐性的通俗音乐占领了广大的音响音像等传媒市场;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西方音乐文化对传统音乐产生更猛烈的冲击,而且传统音乐文化本身也存在一个如何进行现代“阐释”的问题。因此,当代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原生形态”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乃至生存都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对此,笔者认为:我们对传统音乐文化可以通过政策、法规或依靠学者的社会责任感进行“守护”或进行“原汁原味”的保存,但传统音乐支化要想真正获得传承和发展,焕发新的生命力,就要求我们更新观念,丰富、发展对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认识;在传统音乐文化的生产、制作上走产业化的道路;在传播方式上,善于利用现代大众电子媒介进行“多层综合传播”等等。这样才能使传统音乐文化走出危机,抓住机遇,在当代获得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因此,具体来说:

(1)应该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更新传统理念,以进行传统音乐文化的“重新解构”、“多层融合”和创新。

传统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求我们结合当代的特点,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新的变革。事实上,“传统是一条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从来都是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特征进行变革的。并且,这种“变革”不是简单的扬弃,而是一种去芜存箐的“批判性地继承”和“移步不换形”式的创新。

例如,昆曲是明清时期中国戏曲发展的高峰,到清代“梆子腔”的秦腔、“皮黄腔”的京剧以及各种地方剧种兴起以后,昆曲逐渐地衰落。从“曲牌联缀体”的昆曲到“板式变化体”的京剧、秦腔等剧种,是中国戏曲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一种变革和发展。在这一变革过程中,昆曲文化由于其“雅致”的审美取向、曲折沉闷的“水磨调”唱腔等都与新时期大众化,世俗化的时代审美特征不相符合,因此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但从昆曲艺术中解构出来的许多元素,如“写意”的审美追求,角色行当的类分,“程式化”的表演乃至舞台道具、化妆、伴奏音乐等等“艺术养分”,都被京剧、秦腔等后来兴起的戏曲剧种所吸收,成为其诞生、发展的“母体”之一。

由此可见,传统音乐随着时代发展所进行的更新和变革,是一种“去芜存箐”、“重新解构、融合、创新”的过程。当然,与历史上的根植于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传统音乐的时代演变不同,当代传统音乐文化面对现代工业文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其理念上的创新、传统音乐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变革都要与现代化、市场化等时代特点相适应。

在当代,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涌现出一种娱乐性很强的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通俗音乐是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世俗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商业属性,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即劳动大众工作、学习之余,为了摆脱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压力,而要求一种休闲消遣的音乐文化。不追求完美、重大,只希望轻松、愉悦。这样,在音乐文化领域,除了强调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强调艺术性的专业性精英文化以及“小资”情调的都市文化类型外,更形成了为广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从而使得“当代”形成了多种层次、类型的音乐文化并存的局面。

对此,笔者认为:传统音乐文化不能满足于成为精英文化类型中的“阳春白雪”而与其他文化类型对立起来,仅靠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的财政支援来被“原汁原味”地保存、守护和研究是不行的,而应该被重新解构,以进行多层融合和创新。

所谓重新解构,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当代”进行传播和“现代阐释”时,原生形态的传统音乐文化主要不是以完整的作品或乐种等艺术形式进入到传播活动过程中,而是被解构成众多保留民族风格神韵的“元素”。如审美风格层面的“中和”、“写意”、“含蓄”之美;音乐形态上的“音无定高”、“节无定拍”,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线性横向流动的织体以及千姿百态的色彩性旋律等;另有音色上个性化的取向、“吟、揉、绰、注”的演奏手法、字正腔圆的歌唱手法等等。这些被解构出来的负载传统音乐文化风格神韵的“元素”,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移步不换形”中的“形”或民族的“根”或“种”,是当代音乐创作的主要“养分”以及在对传统音乐作“现代阐释”时保持民族风格神韵的重要基石。

进而,这些被重新解构的传统音乐文化,可以广泛融入到当代文化分流所产生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都市文化和大众通俗文化等多层文化类型当中,从而使传统音乐文化内涵重新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在当代得到最为广泛的传播。

(2)在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重新解构的同时,对原生形态的传统音乐,我们也应该大力推进在制作、储存、推广上的“产业化”,使其在当代得到更好地保存和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变革的“当代”,是一个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时期,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音乐文化与其他文化事业一样,告别了缓慢的小农经济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音乐生产规模,进入到庞大的、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另一方面,音乐的商品价值也急速膨胀,音乐文化事业开始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市场”,这种“市场”形成的基础就是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与西方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似,在这样一个时期,随着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刺激,众多从事音乐商品生产的企业、公司也应运而生。音乐商品生产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文化产业。

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原生形态传统音乐的传承,也不能再仅靠师徒单传、口传心授等传统的传承、传播方式,而也应该与现代化、产业化的时代特点相适应。譬如在很多有着“歌会”等民俗活动的地区,可以考虑长年举办歌手班,把民间艺人请到现代化课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培训传艺、录音录像、制作光盘、出版教材等。既保留了作品的原汁原味,又使新一代青少年易于接受,便于传播。又如在有的地方可以结合当地旅游文化产业,恢复民俗活动,以原生形态的传统民间歌舞、戏曲招徕游客,甚至制成音像制品作为一种旅游文化的纪念商品等等。由此可见,当代原生形态传统音乐的传承、传播,也可以按照市场运作的模式,进行市场化的统筹、策划、编选、表演、制作、推销等系列生产,走产业化传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音乐生活发展成群体性、生产性、消费性的今天,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使原生形态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播,结合时代的特点,生生不息地向后世传递。

(3)应该善于利用现代多种大众电子传播媒介,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多层综合”传播。

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的“当代”,是广播、电视、互联网等通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面进入“电子媒介传播”的时期。虽然早在1926年就有中国人自办广播电台,电视事业也诞生于1958年,但中国音响音像公司、广播、电视等大众电子媒介传播事业的真正快速发展,却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可见从19781995年不到十年时间,各类电视台的数量就增长了近100倍。而且到1996年底,全国城乡已拥有电视机2.8亿台,电视观众近十亿。因此,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才开始以惊人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全面、广泛地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传统音乐文化也才真正迎来电子媒介传播发展时期。

此外,“改革开放”又使中国赶上了兴起子20世纪80年代的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浪潮。尤其是在世纪之交的近十年,中国的无线电、互联网等信息技术、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居世界前列。

与此同时,国际互联网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一种全新的传播特性。譬如,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信息以实时的状态进行交流、更新,并且所有被数字化了的信息,如口头语言、文字(乐谱)、音响、图像、影像和数据等都可以自由地上传和下载,个人音乐作品也可以随时发布并被受众接收。这样,一方面创作演奏者和音乐听众之间的中间环节消失了,即作曲家与音乐受众之间可以进行直接的、及时的信息交流。另一方面也促进过去互不相关的口语媒介、乐谱媒介、音响音像媒介、广播电视(电影)等电子媒介的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音乐信息传播网络。

因此,基于当代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发展上的这些特点,笔者认为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传播应该善于综合利用这些电子传播媒介,以进行多层综合传播。而所谓多层综合传播是指在音乐传播活动中,音乐创作者或唱奏者所共同协作而成的音乐音响符号信息,可以通过口语媒介的人际传播或各种电子媒介的大众传播同时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传播。以一次“花儿会”的歌会传播活动为例,在歌会活动的现场,“花儿”的演唱者(往往即兴的编曲和演唱)与听众之间的传播能够及时反馈;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角色频繁发生互换,共同积极参与,是一种“口语媒介传播”性质的、“近距离、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与此同时,这次“花儿会”活动中的音乐信息,也可以被加工成音响音像制品,或由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录编辑制作成专题节目,甚至通过电台、电视台或网络进行同步现场直播。

由此可见,当今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层综合传播是一种综合历史上多种传播模式的现代传播形式。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空间时间之广、影响力之巨大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从而将包括传统音乐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的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