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纳说,一定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艺术,就像一定的环境产生一定的植物一样。郑板桥就是在封建势力石板的高压下倔强成长起来的一株被扭曲了的“怪”竹!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他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画闻名于世。而他辉煌的艺术成就和独特的诗画创作风格与他生活的环境、用心的学习、人生的经历和广交的真朋友是紧密相关的。
一、 用心求学与诗画脱颖
在郑板桥求学道路上对他影响很大的有许多。首先是他的父亲和外祖父,父亲立庵是当地的私塾先生,郑板桥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特别爱读史书和诗文词集,他所读过的四书五经都能背得滚瓜烂熟,并且能一字不差默写出来。《板桥自叙》中写道:“父立庵先生,以文章品行为士先,教授生徒数百辈,皆成就。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外祖父汪翊文是当地博学奇才的名士,在独生女板桥的母亲去世后,将全部心血倾注在板桥身上。他悉心指导小板桥读写诗词歌赋,增加他的文学气质和功底,所以《板桥自叙》中说:“板桥文学性分,得外家居多。”然后是老师——陆仲园,父亲外出教馆,板桥就师从陆仲园学习。陆先生词学造诣非同一般,不仅是位善教学的良师,还是位创作高手。在陆老师门下郑板桥主要学诗词,并且受到陆老师正直、坚贞不阿、爱国等优秀品质的熏陶。郑板桥儿时的友人竹楼、桐峰皆是品学兼优、德才具备之士,板桥与他们在一起学习,研究诗文,这些学习经历都为板桥日后写诗以及画上题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郑板桥从小就与家中的竹子为伴,郑家虽小但是堂前院中种满了竹子,板桥一年四季置身于竹林之中,特别是冬天,费妈用旧围屏竹竿做成窗棂,糊上白纸。阳光将竹影照在窗纸上,日光推移,风吹影动,窗竹显示出多种姿态,成为郑板桥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在一幅有名的题画中写道:“余家有茅屋两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塌其中,甚凉适也……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由此可见郑板桥注重“师法自然”,而“自然”就是周围耳濡目染的竹子。他对自然中的竹子细心观察、勾画、模仿,又将“板桥体”书法与“板桥兰竹”绘画融合在一起。他在《署中示舍弟墨》诗中直言自己:“学写不成,去而学画。”从“去而学写”到“去而学画”看出郑板桥青少年时期是诗书画并进的。在郑板桥写有题画诗的绘画上,诗书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在郑板桥晚年所作的《丛竹图》和《丛竹图》中,他用自己特有的“板桥体”将诗文分别题在画面的右上方和左下方,穿插于竹林之中,与画面融为一体,就像一群人在竹林中穿行。
二、 为官清廉与诗画题材
纵观郑板桥的诗画作品,其中主要的、重要的都是从小我见大我,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郑板桥50岁时,当上了山东范县的县令,开始了12年的宦海生涯。为官期间,郑板桥写了很多关于人民题材的诗歌。郑板桥初到范县,看到范县虽然很穷,但是民风淳朴。他在长诗《范县诗》中描绘了当地自然风情以及乡俗民风:“十亩种枣,五亩种梨……春花淡季,秋实离离……桑下有梯,桑上有女……”由此可以看出,范县的景观很像恬静的世外桃源。在淳朴的民风熏陶下,板桥自己也增添了无穷的乐趣,他在《止足》诗中写了在范县、朝城县的生活和心情,“年过五十,得免孩埋;情怡虑淡,岁月方来……昼食一肉,夜饮数杯”,透露出郑板桥的恬淡闲适。虽然此时清和得意,但是范县民间疾苦又愚昧落后,这也是令郑板桥揪心的一面。郑板桥《诗钞》里有在范县写的《孤儿行》《后孤儿行》《姑恶》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关心。潍县的状况与范县却大不相同,潍县当地豺虎横行,饿殍遍地。他在记实诗《逃荒行》中写道:“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所以,此时郑板桥诗歌描绘的图景与在范县时大不相同了。如:“县官编丁着图甲,悍吏入村捉鸡鸭;县官养老赐帛肉……豺狼到处无虚过,不断人喉抉人目!”(《悍吏》);“官行不敌私刑恶……一丝一粒尽搜索。”(《私刑恶》)这两组农村图景是郑板桥对当地暴吏黑暗残暴统治的揭露和抨击。郑板桥本人为官清廉,体恤百姓。在潍县期间他也写下了许多悯农、爱农题材的诗,表达自己对农民艰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当地黑暗统治的愤恨不平。如:“草为榻、芦为幕;土为锉,瓢为杓”(《田家四时苦乐歌》)形象地描写了农民凄苦的现状和生活的艰辛;“疤痕掩破襟,秃发云病疏”(《姑恶》)写出了农民的憔悴、可怜的病态。
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画的最多的是竹子。竹子自古是文人墨客吟咏摹画的对象,这使自然之竹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郑板桥选取竹子为自己描摹的对象与他的处境、性格、情怀以及竹子的特性和意蕴是分不开的。郑板桥对生活充满感触,借竹子抒发自己复杂的心情和内心炽热的情感。他为人正直善良,有骨气,有气节,这与竹子的意蕴相契合。郑板桥曾在题画诗《篱竹》中云:“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杞?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又在题《竹石》中写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子的洒脱、刚劲雄健、坚忍不拔被他生动地表现出来。同时他也是在以竹自喻,表现自己自立自强、刚正不阿、独立坚韧的性格。当然,郑板桥笔下的竹子不仅是自己性格的写照,也是对民间疾苦声的担忧与同情。他在题画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就连竹子的沙沙作响,在郑板桥的耳中都变成了民间的疾苦声,说明他对水深火热中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所以郑板桥的诗画自觉地丢开了自娱自乐而将个人感情与民生、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