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婧、王芯蕊: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形象宣传功能审视

发布时间:2016-05-12浏览次数:494文章来源:当代电视

三、新疆题材纪录片的未来展望

当下,新疆题材纪录片进入到蓬勃的发展期和丰收期。由于影像手段的日新月异、时代背景的更迭变幻、本地环境的发展演变,纪录片承载的形象宣传应是不断发展的长期文化战略。为更好地应对变化的形势,完成更加广泛的传播效果,新疆题材纪录片仍有着改善空间。

1.提供一手信息的“主动”发声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应着重对待。部分居心叵测的媒体为达到目的,使用违反纪实法则的影像表现方法,偷梁换柱、以偏概全,利用不实的信息煽动观众。面对这样的情况,主流媒体应抢占话语主动权,用一手的客观信息逐一反驳是最有利的宣传方式。眼见为实,利用自身的媒体平台或与外部媒体合作,共同拍摄并传播真实的信息,便可以击破谎言,重拾舆论主导权。

2.拓展视听媒体表现手段

城市纪录片的前身是“城市交响曲”流派,代表作有《带摄影机的人》、《柏林:城市交响曲》等。“城市交响曲”以大胆的蒙太奇表现手法对城市进行艺术重构,将影像的魅力发挥到极致,为今天的我们保存了早期城市历史的切片。这些作品实践了运动镜头、蒙太奇美学等在那一时代的实验性创举。影像技术的创新与运用本身就是纪录片的一大看点。

当今时代,不乏以独特的视角和新技术手段为看点的纪录片,呈现出新奇的视觉感染和技术美学。如2008BBC拍摄的6集纪录片《居高临下看英伦》(Britainfrom Above)。“From Above鸟瞰系列”现在已经成为城市纪录片的时尚风潮。在《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中大量使用航拍镜头展现某一事件的宏观样貌。在《走进和田》中使用水下摄影拍摄河中“摸玉”的故事。《和田一日》使用3D摄影技术完成了首部反映新疆的3D纪录片。纪录片依托视听手段向观众传达信息,视听技术的拓展帮助人们使用全新的视角领略相同题材不曾体验过的美。不同创作手法的运用既可以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同时也延展了纪录片的美学风格。

3.本土素材的拓展与更新

从上文第二部分的总结可以看出,目前有关新疆题材的纪录片出现了高度的素材同质化,在纵向的时间历程中不同作品的素材同质化,这会引起观众对于当地生活停滞不前的错觉,甚至形成“落后”、“原始”的负面印象。

横向维度依托本地媒体和基层宣传部门拓宽故事素材,展现同一主题下的不同主体,可以不断刺激观众对于题材的兴趣。纵向维度与时俱进,发掘现代生活中新疆民众的最新动向。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城市纪录片发展的黄金时期。深刻解读当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新疆精神、审视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在展现“经典”的新疆之外,不忘展现“新鲜”的新疆。例如新疆是中国主要的风力发电场所。巨型的白色风车如树林般整齐地分布在新疆的草场上,这一个画面反映出现代新疆的绿色、科技与经济驱动力。

4.开放性的展示态度与服务型的拍摄配合

城市宣传不仅要让自己的声音“走出去”,还要将别人的眼睛“请进来”,通过内外联动形成影视资源的拓展和优化配置。例如,政府为推广自身形象为各个剧组提供场地、交通等便利,鼓励全球的剧组来新疆进行拍摄。同时,当地的宣传机构应该本着服务的态度提供拍摄配合,给予对方信息、实物、渠道等便利。例如新疆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山玉》就被新西兰自然李氏公司收购改编,成为了国际传播的优秀素材。

以开放的态度为起点,以进取的影像方法为手段,以与时俱进的取材为内容,如此形成的新疆题材纪录片便可以担负起重要的文化使命,从而推动当地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增加新疆本土的文化软实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