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婧、王芯蕊:新疆题材纪录片的形象宣传功能审视

发布时间:2016-05-12浏览次数:494文章来源:当代电视

二、新疆题材纪录片的主题聚焦

新疆题材的纪录片很多,其主题和取材却有着高度的重合和聚焦。

1.沙漠、雪山、绿洲集合的自然奇观及独特城市环境

新疆多元化的自然环境形成了极度视觉化的自然奇观。一望无垠的沙漠,近处草原茂盛,远处雪山峻丽,构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新疆视觉符号,成为了新疆题材纪录片乐此不疲的表现主体。《走进和田》、《喀什四章》、《净土喀纳斯》等系列纪录片,都分别用一集的篇幅着重讲解了新疆的自然风貌。中央电视台和日本NHK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新丝绸之路》中拍摄的细沙飞扬、驼铃叮当,一度成为了有关沙漠的经典“空镜”素材。

新疆人在此自然环境下建造出符合当地实际的人文景观,在时间维度中,形成了城市景观的传承与发展。从城市景观的展现里,可以看出当地人民同自然的相互依存,展现出特殊的新疆精神。例如,穿越塔克拉玛干的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在许多新疆题材纪录片中都有涉及,它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演变,表现着当地人们同恶劣的沙漠对抗求存的状态。

2.历久弥新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跨越千年的历史,连贯亚欧的重要使命使它成为了纪录片经久不衰的题材,新疆又是丝绸之路上不得不提的重要旅程,所有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都不能绕过新疆。由于丝绸之路的国际影响力,上世纪80年代,中国因为丝绸之路,第一次准许资本主义国家媒体来中国腹地进行拍摄,可见其题材的重大意义。由于当时观众对新疆比较陌生,作品多选择以动态探险式的叙事方法。进入21世纪,丝绸之路又重新回到纪录片人的视野。此时国内外观众对新疆有了基本的认识,作品选取了更加专业性的考古角度来叙述新疆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由来。在我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聚焦于丝绸之路为现代人带来的经济机遇和生活改变。新疆卫视制作的《do re me》(《哆唻咪》)从音乐角度反映了对丝绸之路的梦幻认识。

3.多民族、多宗教、多环境影响下的人文风情

新疆独特的历史演变轨迹造就了其复杂而又独特的人文风情,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首先,沙漠中的民族延续使其成为了人定胜天的典型案例。坎儿井等生活方式在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ic)制作的《鸟瞰中国》等纪录片中一次又一次地作为人类发展的奇观被展示。其次,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在此生活,不同民族特色的歌舞、庆典、生活方式等成为了纪录片表现的热点。从20世纪80年代的《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中国的哈萨克》到近年来的《太阳部族》,以民族为主体的纪录片层出不穷。维吾尔族的叼羊运动,哈萨克族人民同鹰的亲密关系等场景在新疆题材纪录片中屡见不鲜。再次,宗教演变的历史,形成了新疆各族人民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的日常着装、建筑、生活行为透露着宗教的痕迹。2006NHK版的《新丝绸之路》和2014年的纪录片《走进和田》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桥段,维吾尔族女孩们喜欢用奥斯曼草汁为自己画出眉心相连的一字眉,这种审美情趣与在和田发掘出的古时佛教壁画惊人地相似。最后,新疆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一批文明世界的物产。长时间的日照和昼夜的温差使得这里的水果甜度非常高。冰川河流冲击下形成了温润的和田玉,并由此形成了玉石文化。地毯、艾特莱丝这些珍奇的物产也成为了新疆题材纪录片必备的展示内容。另外,饮食文化也是许多作品表现的热点内容,例如新疆以羊肉和烧烤为主的饮食方式,《丝绸之路上的美食》等纪录片也曾系统化地梳理了这里的饮食类别和历史缘由。

4.探险性质的猎奇之旅

新疆丰富璀璨的历史为其留下许多遗迹,地广人稀的居住环境和数千年的自然变迁使得部分遗迹尚处于隐藏状态。以探险为主题和讲述探险成为了新疆题材纪录片的一大主题。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出现了跟随《望长城》使用“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主持人”的风潮,拍摄了《神秘的罗布泊》、《西域大观》等猎奇式纪录片。其中《西域大观》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卫星台连续播出并销往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赢得了广泛的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回报。《新丝绸之路》第一集更是将拍摄团队与考古队结合,全程展现了小河墓地的发掘过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