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七条底线,做“中国好网民”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据CNNIC今年1月份发布的第37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50.3%;手机网民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另外,2015年6月统计显示,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如此庞大的网民构成全球最庞大、最复杂、最喧嚣的舆论场,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凝聚共识,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传递正面声音,让网络成为积极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平台阵地?作为网民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要坚守“七条底线”,争做“中国好网民”。
“七条底线”是2013年8月10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上各方达成的共识,具体包括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这“七条底线”从法律制度、国家利益、社会秩序、道德风尚、信息真实等层面,对网民发表网络言论做出了明确“底线”规定,是保障网络空间清朗的基本条件,无论是网络名人(“关键少数”),还是广大网民(包括“沉默的大多数”)都必须遵守。
与坚守“七条底线”相呼应的,是去年6月1日中央网信办主任鲁炜提出的争做“四有中国好网民”倡议。“四有”指网民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和有必备的防护技能。如果说“七条底线”是为网民发表网络言论划出了“红线”,那么“四有”则是对网民网络素养提出基本要求,告诫网民在做到文明上网、文明用网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笔者在《网络围观:期待聚合正能量》一文中说,网络不应该成为围观者起哄、嘲弄、谩骂和攻击的阵地,而应该成为反映民意、聚纳民智、建言献策的平台;网络围观也不能只充当批评角色,而应该成为理性发声的表率,最大限度地聚合正能量,将网民的热情和智慧转化为共同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力量。所以无论是坚守“七条底线”,还是争做“四有中国好网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网民不仅要知网、懂网,具备厚实网络媒介素养,更要文明上网、文明用网,成为网络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大多数和“关键少数”。在这方面,香港凤凰网发起的“暖新闻”、首都千龙网发起的“暖评论”和韩国外交部发起的“善意回帖”活动,值得我们借鉴,并给予我们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在2月19日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个要求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也不例外,互联网赋予每个人平等的“发声权力”,“沉默的大多数”要珍惜这种权力,走出“沉默”状态,勇于发声;“关键少数”更要爱惜这种权力,摈弃偏见,理性发声。如果广大网民能够做到自觉坚守“七条底线”,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一个“中国好网民”,网络围观将不再是喧嚣刺耳的噪音,而成为聚合正能量、传播好声音的亮丽舞台。
* 作者系我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