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智辉 等:传媒教育面临的挑战​​

发布时间:2016-01-18浏览次数:314文章来源:现代传播

本文系《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媒教育》的节选,全文详见《现代传播》2015年第12


技术和文化互补中孕育了新的社会环境,信息传播在速度上表现为极速化传播,在数量上呈裂变式增长,而信息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从人际传播到PC互联网时代的人机传播,再到现在的人机合一的移动传播。新的媒介环境下给媒介受众提供了机遇,也不可避免的带来挑战。如何去驾驭新的媒介形态,如何去运用新的媒介手段,如何去培植和提升用户的媒介素养,既是对每一个受众的要求,更是对从事传媒工作的职业者的考量。

从传媒教育属性来看,联接学校传媒教学培养地和社会风云变幻的传媒实践场,如何实现二者的对接是关键。特别是当前传统媒体方兴未艾,新型媒体崛起,互联网思维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新的传媒格局对传媒人才的素养和要求不断刷新,传媒教育也必然被推向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一、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基于Web2.0技术运作,通过建立或再现用户关系网来多向传播、整理和聚合用户生成内容的网络媒介。社会化媒体最大一个特点是媒体大众化,大众媒体是让媒体面对大众,社会化媒体则是大众媒介化,是大众的媒体。

社会化媒体,从含义上来看,其外延远远大于社交媒体。在这里社会化媒体指的是一切以信息传播为目的,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等在内的媒介形态。

社会化媒体也包括以报纸、广播、电视为媒介的传统媒体的网络传播模式,也指基于互联网,以人际互动、群体共享的社交媒体形式。社会化媒体也是一个建立对话的一种机制,也是一个对话平台。

社会化媒体,从自身属性来看,一个是“社会性”,即它对社会文化的依附性,当下互联网时代,技术所衍生的互联网文化。另一个则是指“传播性”,以传播目的为导向的媒介形式,这种传播性决定了社会化媒体所占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当前互联网的文化环境

作为传媒教育变革的背景和前提,互联网所构建的文化环境则是基本色,互联网为我们构建了新的思维空间和生活领域,其自身的存在已经远远超过了技术本身,更加引申为一种文化的寓意:以用户诉求为动力的更新文化,以尝新试错为手段的缓冲文化,以市场反馈为基准的测试文化。这种文化背后折射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观念思维的互联互通。

不断的修正和测试体现的正是更新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缓冲的一种呈现内容。更新、缓冲、测试,三位一体的文化构筑了互联网文化的新格局。而当前这种互联网的文化环境对传媒教育提出的最大挑战在于:更新文化的即时性和高频率,那么传媒教育中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传媒动态元素,既有技术层面的技能认知,又有文化层面的观念更新;缓冲文化和测试文化所具备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善性,需要在传媒教育中既有传统通识教育所需要的知识构成,还需要不断习得网络技术及应用的实时性实践技能。同时,还需具备适应时代变化,观察社会,传情达意的能力。

三、教育的自身属性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史就是一部传播史,而教育本身则是作为一种最具影响力的传播行为。教育传播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的“经坛式”,印刷文明时代的“私塾、学堂式”,工业文明时代的培育标准化、大批量的“课堂”制。

信息技术时代,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撑的学习空间重新建构,教育信息的传播打破了传者、受众同时同地的时空限制,通过远程教学形式,受众可以摆脱传统课堂教室的约束。随着技术的再度推进,人机互动的网上学习,MOOCedXCourseraKhan Academy,学堂在线,各种APP等等的学习则使得不仅使得传者、受众的沟通虚拟化、网络化,而学习者之间信息的共享和互动也更加具有社交性和交互性。至此,“翻转课堂”又使得教育再度摆脱了“课堂”,受教育者分散到各个角落,传者、受众之间的联系则完全通过互联网建构和维护,而参与度是教育的必备考核方式。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