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视文化正面临着全球化、媒体高度融合化的新环境,世界影视文化版图正在发生微妙的调整,影视行业自身的生态格局也在重新洗牌。能否在这一轮全球性的影视行业、影视文化版图的洗牌、调整中占领主动,是各国、各地区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面临的重要任务。而在影视文化软实力的诸多构成要素中,竞争力又是最为现实、最为显著的要素。因此,什么是影视文化的竞争力,我国影视文化竞争力有哪些独特优势,如何提升我国影视文化的竞争力,就成为了提升我国影视文化软实力必须思考的问题。
影视文化竞争力的内涵
影视文化竞争力指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影视在生产、运营、传播等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的比较优势。不同视角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划分类别,简而言之,指的是影视文化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或者可以细分为影视文化在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影视文化硬件资源主要包括影视生产、运营、传播所涉及的设施、场所、平台、设备等,软件资源主要包括体制机制、价值观念与人才储备等。一般而言,硬件的实力水准往往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成正向关系,因为硬件的储备、购置、建设和发展都必须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之所以说美国是世界电影第一强国,是因为无论是影院的数量、荧幕的数量、著名影视制作公司数量、影视拍摄制作技术先进程度及其研发水准等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软件则不尽然,其实力水平与国家的综合国力未必成正向关系,例如印度的电影、伊朗的电影、罗马尼亚的电影、荷兰的电视综艺节目等,在世界影视格局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这不是因为它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多么强大,而更多则是受益于他们影视的创意、理念、水准、价值观等软件因素的独特、精致等比较优势。硬件优势可以依靠经济发展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但是软件优势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甚至还有可能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评估影视文化竞争力,要从物质、制度与精神三个层面来看。物质层面指的是保证影视生产、运营、传播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包括影视作品本身的技术质量、设备空间基础条件、资本来源等的比较优势;制度层面指的是体制机制的制度保障优势,包括与影视事业、产业发展相关的体制、制度、政策、举措等的比较优势;精神层面指的是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价值观念或思想、情感乃至趣味、格调等所体现出的深刻性、前沿性、时尚性等的比较优势。这三个层面的竞争力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互有影响。物质层面的竞争力是前提,意味着影视在技术、设备、场地、资金等条件上的充裕程度;如果说物质层面的竞争力相当于影视的生产力,那么制度层面的竞争力就相当于影视的生产关系,包括影视创作在立项、审查、机构管理、市场监控、产业调配等方面体现出的便利性、有效性的水准;而精神层面的竞争力更多是指涉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影视对于自然、社会、历史及人性等所揭示和表达出的观察、体验与思考等,所达到的高度、广度与深度,或者对于影视艺术审美与娱乐潮流时尚的引领等,及由此所引发的震撼力、普遍性、独特性、时尚性等的比较优势。以美国为例,美国被称世界影视第一强国,拥有不可比拟的强大竞争力,首先得益于其雄厚的物质基础条件,包括先进的科技水平、雄厚的资本力量、覆盖广阔的影院放映空间,以及发达的电视播出平台、制作技术、传播基础等;同时美国也拥有经过长期探索积累起来的较为高效有序的影视体制与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监管也较为全面且体系相对完备,为影视市场化的生产、运营与传播提供了相对自由、公平的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美国从全球挖掘与调度各方面人才,从不同历史文化资源中吸纳先进思想、故事与异域元素,锻造出具有较强普遍性、独特性与时尚性的人文情境、思想、情感与趣味,有时借助强力的高科技创新手段,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新体验。这就是美国好莱坞及各大传媒集团的竞争力所在。
从世界影视发展看我国影视文化竞争力的独特优势
从全球影视发展史上看,影视文化竞争力始终保持领先的是超级大国美国,不论是影视科技水准、生产能力、市场规模、传播与影响等,都占据着无可争辩的霸主地位。而历史上,法、苏联、英、德、意、日、韩等国也分别在特定时期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竞争实力,显现出一定的独特和比较优势。法国作为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在1895到1910年间曾经处于世界电影领先地位。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在这一时期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电影的崛起,法国领先地位有所削弱,但其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际市场,法国影片仍占绝对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后,不再领先的法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中的影响力依旧很大,时常以其大胆的艺术探索创新,引领着世界电影创作风潮,如2 0世纪2 0年代初的印象电影流派,2 0世纪2 0年代至3 0年代的先锋派电影(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50年代末的“新浪潮”,此外,法国的“作者电影”“真实电影”“政治电影”对世界电影的影响也很大。苏联电影无论是在理论探索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在世界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涌现出了许多经典作品,对我国的电影影响很大。英国电影中早期出现的布赖顿学派、20世纪20年代末掀起的纪录电影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掀起的自由电影运动等,在世界电影史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此外,日本的动漫,一战时期的德国电影,二战后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新世纪以来的韩国电视剧,英国电视剧及电视综艺节目,荷兰、以色列的电视综艺节目模式研发等,都在世界影视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独具的优势。
中国电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方面从美欧学习创作技法及市场化运营模式,另一方面更是与中国的社会现实及历史文化紧密粘连,形成了以批判现实主义为主导功能、以影戏为主要叙事模式的创作生产体系,以颇具特色的东方神韵与气质,自立于世界影坛。2 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电影尽管遭遇了“左”的文艺思潮的干扰,但总体看在民族电影体系建构上特色鲜明,成为了世界电影的独特风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重新打开国门,开始与世界进行对话,以第五代导演的崛起为代表在世界影坛再领风骚。从2 0世纪9 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启动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为主导转型的体制改革,这一改革使中国电影进入潮起潮落的局面与状态,20多年来,波峰与低谷、成功与挫败、光荣与困顿同在,真是一言难尽。经过20多年的转型阵痛与积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近年来迎来了产业发展的大好局面,从电影生产能力、创作数量,到市场规模,如影院数量、观影人数、票房收益等,都有了快速而巨大的发展,从数字上看我国已然成为电影大国。当然电影大国不等于电影强国,不论是创作生产水准,还是人均电影消费水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台湾与香港电影在特定的空间与时间中,也以其特殊的气质,为世界影坛所瞩目。仅从类型片生产来看,台湾的文艺片、香港的武侠片,就是别具一格的类型创造。从产业规模来看,香港电影甚至一度总产值超过印度,跃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电视从1958年诞生之初到“文革”这20年间,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承担的主要是宣传功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我们将这个阶段称之为“宣传品”为主导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20年间,中国电视媒体、电视工作者开始自觉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电视自身独特传媒与艺术特质的形式、内容与观念,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之为“作品”为主导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电视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开始迈开并逐渐加速,收视率、市场份额、品牌价值、产业链等日渐成为电视发展所关注的重点,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之为“产品”为主导的时期。目前,中国电视与中国电影非常相似的状况是,从电视生产、电视消费等规模来看,已经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电视大国,但从创新能力、传播能力及效益与效率等方面看,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远未达到电视强国的水准。
中国影视在历史发展中,一方面受国内政治、社会、艺术和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质,另一方面受世界影视潮流影响,呈现出或合流或分流的形貌。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发展相比,中国影视的竞争力,或者说中国影视独特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笔者认为,如果说中国影视有其特别的竞争力,那么概括起来,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