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体制优势。中国影视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受事业体制影响,即便今天的中国电视依然是事业和产业两种体制同步并行。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事业发展的“举国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其突出的优势。以“四级办电视”政策的推出及效应为例,1983年3月31日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推出了“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按照这一政策,除了中央和省级办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外,凡是具备条件的省辖市、县旗都可以根据当地的需要和可能开办广播电台、电视台。此后三四年间,中国广播电视台站数量从原来数十家迅速扩张到数千家。尽管今天看,这一政策或许没有按照市场规律来进行安排,但是不用这种方式来推动,中国电视今天很难能够达到如此的规模、体量、作用。再如中国电影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国家体制与政策的扶持,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为中国电影尤其是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二,经济优势。影视发展离不开所在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中国近年来已然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为影视硬件设备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渠道拓展、资本投入等都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
第三,资源优势。几千年没有间断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是中国影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不论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敬天悯人的独特宇宙观、自然观、历史观,还是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积淀,包括神话、小说、戏剧、故事、民间文艺等都为影视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
第四,市场优势。中国目前是第二大电影消费市场、第三大电影生产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国家,世界重要的电视综艺节目消费国家。中国有巨大的观众群和潜在的观众群,而且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群体会越来越大,影视消费需求的数量、层次和能力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影视市场的拓展。截至2015年6月,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总数已达6.68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的收听收看习惯为影视发展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包括生产、传播更多的可能性,客观上刺激了影视的发展繁荣。中国影视市场巨大的潜力,已经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中国电影市场甚至成为了一些好莱坞影片的救命稻草,这些影片在欧美市场票房十分惨淡,一旦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就有可能被营救,因此,中美合拍片、影片中植入中国元素、邀请中国演员加入等手法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好莱坞电影中。再看中国电视,全球大大小小的电视节展上,中国电视媒体因为其强大的消费能力和购买需求,受到著名电视节目研发制作公司的青睐,这也进一步推动了包括电视节目模式研发在内的全球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五,人才优势。这得益于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人口总量。我国至今依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人力相对成本还不算太高,如横店影视拍摄基地的群众演员,在全球都堪称一大景观。二是专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影视教育从少数几所专业院校,扩展到数百所院校,影视生产创作所需的专业人才来源日益丰富。三是非专业教育。影视是个庞大的产业事业体系,除一部分直接从事影视生产创作的专业人才,还需大量相关人才的支撑。我国高等教育及中等教育院校众多、专业齐备,可满足影视生产制作、运营、传播等各方面需求。
当然,这些优势都是相对而言的,同一个方面优势把握不好,就可能走向反面。就上述几个方面来说,事业体制优势在于可以借助行政力量推动,而过度依赖行政调配,则可能出现“大锅饭”,无法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失去活力。经济繁荣对于影视物质基础的夯实是优势,但过度满足于资本、技术的运转,又可能忽略人文精神。历史文化资源悠久丰厚是优势,但过度沉湎在传统中,又可能良莠不分,也可能消化不良,或者不能很好地做现代化处理。市场规模大是优势,但过度依赖市场规模,可能出现数量大于品质的问题。人才总量足够是优势,但过度铺摊子,又可能会出现精英匮乏。因此,要把可能的优势巩固下来,并谨防优势滑落为劣势,还需要影视业戒骄戒躁,继续保持努力奋进的状态。
我国影视文化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对影视文化竞争力的评价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影视自身实力,二是影视的社会贡献度。影视自身实力包括影视的规模、质量、效益等,社会贡献度则包括对于国家、社会、文化及国际传播等方面的价值意义等。综合起来看,我国影视文化的竞争力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呢?笔者把它简要概括为:创意不足,产业不大,文化不强。创意不足主要体现为影视在内容、形式、类型、样态、技艺等方面缺乏原创,缺乏引领潮流的能力;产业不大主要体现为影视生产、制作、运营、传播的机构组织、产值、效益等普遍偏小,缺少可以在国内外同行业叫得响的品牌;文化不强主要体现为核心价值不够清晰,符号特色不够突出,思想冲击力与审美感染力不够强烈。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或者说是什么因素制约着我国影视竞争力的提高?笔者认为,这里有多种原因或因素。从物质层面看,与发达国家与地区相比,我国影视科技基础比较薄弱,影视生产、制作的各方面条件有限,资本的投入也相对不足;从制度层面看,传统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依然是影视主导模式,从大的制度安排到具体的机制运行,都与市场化运作存在着冲突矛盾,这对于影视生产力的释放,影视产业的做大做强都造成很多束缚;从精神层面看,我们自己的核心价值,不论是对传统文化,还是现当代文化,都缺乏清晰、明确的梳理,也很难形成全民族共识,这就使得影视在传达、表现价值观方面经常陷入混乱或困顿状态。同时,影视业普遍急躁、急功近利的利益诉求,也使得创新环境不佳,创新创意得不到足够的理解、包容和支持,美国导演卡梅隆拍摄《泰坦尼克号》后休整了十多年才推出《阿凡达》,这样十年磨一剑的情形在我们影视业几乎是不可想象、不可思议的。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切实提高中国影视的竞争力?笔者认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进一步发力。一是政策更加有力。应把中国影视竞争力的提高作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持,尤其是支持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不发达地区的影视设备升级、技术更新、场地改造扩建。同时对于为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影视创作,也要给以更大力度的奖励。二是市场更加开放。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放宽政府管制,更大激活影视产业的生产要素,支持组建、培育影视航母型企业,进而打造中国民族影视产业品牌。三是教育更加强化。既大规模地培养影视基础性人才,又花大气力强化高水平影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以及创意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跨学科、跨院校乃至跨国联合培养高端影视人才,制定适合人才自由流动、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切实可行的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四是环境更加优化。包括激励科技研发与应用,鼓励高校、企业、政府协同合作,提高影视科技原创力。同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鼓励群众性影视文化活动的展开,特别是鼓励开展引领社会正能量的影视文化批评,以此净化影视文化生态。还要搭建更加有效的影视节展平台,开展多层次国际合作,为中国影视走出去打好基础。最重要的是营造激励创新、包容失败、丰富多样、健康良性的影视文化环境。
* 本文系国家社科重大招标课题“中国影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战略与策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ZDA055
* 胡智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我校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长。研究方向为电视艺术、影视文化、传媒艺术。主要著作有《电视传播艺术学》《影视文化论稿》等。
* 周建新,我校艺术学部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