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互联网技术的兼容性衍生出的缓冲文化:修正提高的缓冲带
缓冲,英文是指“buffering”,而这个词,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减轻;保护;使不受侵害”,这暗含了技术转换的时间间隔、内容加载的延迟等待背后正是为了更好地更新和应用。更新是缓冲的内在动力,技术的更新需要时间的缓冲,核裂变式的信息增长更新,更需要人们文化心理上的缓冲。缓冲作为一个“尝新纠错”的呈现方式,给予漏洞、错误得以呈现的空间,也给予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时间容忍。在宽容的同时,因势利导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更新需要缓冲
缓冲是一种“延迟呈现”的技术手段,但在缓冲等待背后则是更新文化的推动。技术的更新需要时间做缓冲,这种缓冲包括对先前版本的市场适应性检测、用户体验的优化反馈以及到发现bug后的修正升级。
互联网所投射的社会生活空间中,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核裂变式的信息增长,更需要人们文化心理上的缓冲,在注意力聚焦时,通过时间的延迟等待来深刻剖析事件成因、辨别事件发展,注意力的缓冲给予了理性思考的空间,也使得公众情绪在冷静的沉淀后,得以找到疏导出口。
(二)缓冲需要宽容
技术更新的缓冲实质上是不断纠错,不断尝新的过程,缓冲正是给予漏洞、错误得以呈现的空间,也给予发现问题、修正问题的时间容忍。同理,在现实互联网生活中,用户心态的缓冲也需要宽容对待各种纷繁杂乱的意见,网络空间中充斥的网络戾气、网络怨气正是民众意见的一种“反向表达”。
“屌丝”的群体身份标识,不仅仅是指物质意义上收入不高的写字楼里最基层的员工、从“边城”涌入“北上广”的打拼者、刚踏人社会尚未站稳脚跟的年轻人等,更是心理文化认同上保持社会边缘者姿态的消极情绪。这种滥觞于互联网上的“屌丝心态”正需要的是一种体制宽容,在这个正由金字塔型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转型的社会里,化解公众情绪上的“屌丝情结”,需要时间和耐心来理解:这种群体自嘲背后既是一种解构现实的武器,又是争取诠释自己生活权力的表达。他们渴望成功却又遭遇困难,他们安于现状却又不满现实,他们有热情干劲却无顺畅通路。在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的深深断层中,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宣泄情绪、小人物抱团取暖的缓冲地带。微信上的“熟人社区”正是基于群聚心理上的互相依靠,互相取暖,保证用户更快的建构个体身份,并实现以自我为中心的社群融人,这种群聚心理的存续是以人情、关系、信任、交往的同质性和在当下社会中“心理团抱”的互相安慰、倾诉的共同体。这种群聚形态下的“心灵取暖”核心维系的就是以中国熟人社会认同感,在天然的信赖机制和情感向心力中,这种脆弱的心理更容易在互相沟通和相互表达、吐槽、安慰中得以安放和沉淀。
(三)宽容更需引导
诚然,网络为小人物、草根提供了“发声”空间,从微博打拐,微博反腐到微博问政,网络为公众情绪宣泄找到了疏通渠道,但公众舆论本身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力量,偏激的情绪极易被点燃,导致舆论失控,所以,我们网络生态中,理性发言往往伴随着粗话、谩骂、攻击,“人肉搜索”体现对隐私的践踏,“1 0 0块都不给我”则是网民对审丑心态的追逐,这正是网络缓冲地带的群体盲症。网络缓冲文化的双面性带来的众声喧哗,使得大众在消费自我的同时也迷失了自我,每个人在抢夺注意力的时候却使得集体注意力涣散。
同时,在面对热点社会问题时,网络赋权的发声渠道使得众多用户能各抒己见,但意见更多是个人观感方面解读,缺乏深入的专业考量,同时加上社会某一阶层的“同情同向”的号召效应,迅速形成舆论态势,而专业人士对此问题的解读却被俺没在大众无根据的喧器中。“湘潭产妇之死”事件中,公众的自发天然的“患者”身份认同主导,一时之间对医生的行为口诛笔伐,事实上,由于公众对“肺羊水栓塞”医学专业知识的不了解,将舆论推向了不理性、不客观的一方。
正是由于“就社会角色变化而言,网络媒介最大的贡献在于使信息控制变得不那么容易,从而动摇了等级制度建立的信息基础,但很难削弱现实的等级制度和权利分配模式,而这一贡献带来了一种新的等级制度—基于话语权的虚拟空间的等级制度”,才培植了网络空间中的意见领袖,而作为大v的意见领袖,凭借高屋建瓴的舆情分析和理性见解获得众多关注,参与议题设置,并依靠自身的高关注度优势形成“舆论引导”,为公众意见树立正确的“意见参考标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是网络缓冲带的一种群体自律,相比较硬性的网络管制,这种经过时间缓冲,理性沉淀后的舆论引导更加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
网络世界为大家营造了“人人都有话语权,人人都能被听到”的媒介幻象,事实上传播仍属于“有效传播”,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教授2 0 1 1年8月发布的《微博意见活跃群体分析报告》称:“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草根阶层要么‘自说自话’,要么受微博意见活跃群体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大众意见只是对社会事件依然缺乏自主的批判精神和理性价值,所以,管理网络空间中的舆论生态,更应该关注于培植有正确导向、理性判断的意见领袖。
伴随着意见领袖的号召作用和示范效应,更多用户通过转发、评论、跟帖做出表态,这种模仿式的认同就渐渐形成自我的价值默认,在潜移默化之中被“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