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豆:史量才时期《申报》舆论监督思想探析

以《申报》时评为中心的考察

发布时间:2015-06-29浏览次数:418文章来源:《传者》

摘要:《申报》在史量才接手的22年间,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申报》作为民营资产阶级所持大报,其舆论监督思想值得考究。然而目前学界对《申报》及史量才个人的研究成果颇丰,却鲜有从新闻思想史的角度研究这一时期《申报》舆论监督思想的论述。本文尝试将其舆论监督思想放入资产阶级舆论监督体系中考察,以《申报》时评内容为中心,通过文本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审量这一时期《申报》在新闻实践中所体现出的舆论监督理念,并

《申报》(原名全称《申江新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日报(1872-1949)。从191210月起,史量才接手《申报》20余年(1912-1934)。在史量才主持经营下,《申报》在这一时期进入辉煌时段,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然而,对这一时期《申报》及史量才个人的研究,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业务探讨及史量才“史家办报”理念的阐述,鲜有从新闻思想的角度探讨其舆论监督思想的研究。这与这一时期《申报》重新闻、轻言论的媒介印象不无关系。笔者认为,这一时期《申报》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主持下的商业大报,其新闻实践中体现出的舆论监督思想既有对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政论报刊监督理念的继承,又有企业大报实践中利义兼顾的诉求。既有从一而终不变的价值内核,又有随时局动荡有所调整的策略手段。因此,对这一时期《申报》舆论监督思想的考察有理论意义,也更为复杂。本文尝试结合史实,从《申报》时评入手,考察这一时期《申报》新闻实践中体现的舆论监督思想。

一、史量才主持《申报》时期历史背景

史量才接手《申报》始自袁世凯统治时期,历经二次革命、复辟帝制、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一时期国内政局动荡,民营新闻事业在接连不断的战争阴霾中夹缝求生。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军阀混战渐次结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使得民族资产阶级报业经营获得了相对繁盛的发展。这一时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建立也日益强化了对新闻事业的管控,以审查、收买、镇压等手段企图遏制民营报纸的快速发展,《申报》亦与之抗争。“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的呼声日益高涨,《申报》顺应时势举起爱国抗日的旗帜,抨击国民党当局不抵抗政策,“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结果招致当局嫉恨,董事长史量才于1934年遭国民党特工暗杀,《申报》开始逐渐告别辉煌。

二、史量才时期《申报》时评栏目概况

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纸上的短评或编后,是言论中的轻骑兵。它抓住当天报上的一则新闻,题目具体,一事一议,开门见山,长则二百来字,短则几十字。《申报》于1909年开设“时评”栏目,直到1938年《申报》迁至武汉和香港才被取消。《申报》初创“时评”时并不加以重视,发表时间不固定,内容多是对社会现象三言两语的描述。史量才接手《申报》以后,高薪聘请《时报》主笔陈景韩主笔“时评”专栏,“时评”在《申报》的地位才逐渐上升,成为固定栏目,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各个领域,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起到了《申报》的“社论”作用,代表了《申报》对新闻事件的态度。陈景韩主笔时期,《申报》“时评”风格经历了激烈到温和保守的变化。192910月,陈景韩离开《申报》,“时评”专栏由张蕴和负责,言论风格愈加保守。“九一八”事变前后,史量才对“时评”专栏加以改版,主笔由多人负责,以鲜明尖锐的笔调激扬舆论,站在爱国救亡前线。

1909年到1938年,“时评”专栏经历了近30年的历程,由弱至强,由兴至衰。作为反映报社对新闻事件态度的言论,对其内容的分析足以窥见史量才时期《申报》舆论监督思想的内涵及其流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