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倾向性与局限性: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黄仁宇的战争报道分析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指新闻媒介必须以服务社会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必须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以此反观黄仁宇的战争报道,这十几篇通讯虽没有系统地将缅北各战役作一剪影,但基本如实反映了其中的几次重要战役,包括两次战车攻击,一次飞机轰炸,一次负伤和几次步炮兵的战斗。作为战争的亲历者,作者撰写报道时大多以自己的真实见闻为基准,文中跌宕的情节、鲜活的细节一般都其来有据,较为生动地还原了缅北战场。
不过,其报道的时代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黄仁宇作为新闻的当事人———参加缅北战斗的国民党下层军官,他无法以一个抽离的视角和立场来观察战事,因而在选择素材时,他自觉当起了“把关人”,着力强调光明面。这固然是因黄仁宇的个人身份所限,同时也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对于他们那一代人而言,国难当头,追求民族独立,救民于水火之中,是无法回避的特殊时代语境。以《大公报》为代表的中国新闻界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对内是为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对外则是为了传播中国“坚强抗日”的国家形象,争取国际支持,争夺话语权。事实证明,它们的确在抗战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吕德润晚年曾回忆说“仍记得前线的战士向我索求《大公报》的情景”,史迪威将军离职回美国时还情有独钟地挑选《大公报》作为向中国人民告别信的受信人,这说明了当时《大公报》作为舆论界的一员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民心的作用,受到了包括史迪威将军在内的中外知名人士的好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黄仁宇在从军之前曾为《抗战日报》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新闻训练。表现在《孟关之捷》中,虽然故事整体是真实的,但黄仁宇说:“我要增加文字的小说性,竟把他(指新卅八师的情报参谋邓建中)写成一位戴高度近视眼镜的日文翻译官!这里面的‘李明和’‘穿山甲’都有相当的根据,只是读书不要太认真了,这不能完全算战地通讯。”虽然只是对局部细节的虚构与联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报道的客观性,不过,这样的例子十分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