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前社会舆论场的新特征
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共同发展,相互补位、过滤、把关、共振,使得当下舆论生态从传者到受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自媒体传播者与专业记者共存,把关人移位;媒体之间从内容到渠道多方面融合;受众逐渐专业化,对信息的接收和把握更准确,从而促成舆论热点呈现短平快等特点。
1.多元化融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边界模糊
近两年来,传统媒体积极探索转型之路,在内容上和渠道上进行多元化融合。在信息收集上,传统媒体积极培养专业的舆情分析人员,以互联网思维布局采编团队,借网络平台的时效性帮助自身在信息采集上做到第一时间、触及第一现场。在内容编辑上,无论是内容文字还是版式风格,更加重视可视化表达和草根化语言,选取适应于网络平台的传播方式,迎合碎片化的受众需求。如:电视媒体在进行国家政策性内容如“两会”问题的解读上,更加倾向使用流程图来可视化操作;纸媒进一步缩短报道篇幅,以大量图片增加说服力和生动性。不少以严肃性见长的国家级媒体,如《人民日报》,其语言风格也趋于平民化和草根化,而其官方微博的风格则更加人性化、贴近大众。
传统媒体积极在网络平台建立客户端,如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并投入技术力量自建应用软件(App)、视频网站等客户端。如:上海报业集团一方面推出“澎湃新闻”等自建新媒体平台,一方面将自办网站系统优化和升级,同时借力成熟的网络平台布局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包括手机报、微信、微博和新闻客户端等。在原有的传统媒体渠道上,《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三大报的体制改革和纸质内容改版同步进行。多媒体渠道除了能够增加受众的覆盖面,还能够以多种媒介形式弥补传统媒体有限时间和版面的资源稀缺。
不仅传统媒体主动向网络融合,腾讯、新浪等新媒体品牌也在不断地与传统媒体展开从内容到经营的全方位合作。未来,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边界将越来越模糊。
2.把关人移位,从媒体到大众专业人士
从“点对面”的大众传播到“人人可发声”的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职责被不断分割。几年前,网络平台中的微博“大V”一度替代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成为大众舆论的把关人和舆论领袖。如今,微博“大V”群体的活跃度下降,而聚焦垂直领域的“自媒体人”取代“大V”被赋予新的民间舆论场话语权,以“自媒体人”为圆心的圈群文化搅动舆论场。11《罗辑思维》《晓松奇谈》等自媒体栏目网罗不同的受众群体,并在文化、思维、价值观、消费观等方面不断影响受众。“果壳网”“知乎”等知识型社区聚集各行业专业人群,使得网络平台更加媒体化,在很多专业领域其影响力超越传统媒体。而在一些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如“马航失联”“PX毒性”等事件中,身处受众群体的专业人员能够方便地利用网络渠道发出专业声音,从而使得曾经只能由专业新闻记者担任的把关人移位。并且,新的把关人出自民间群体,代表民间利益,在具有争议的问题上与传统媒体人和官方代表相比,更有说服力。
3.“专业化”受众,舆论传播过程短平快
受众对移动互联技术的娴熟使用,让他们同时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递减,受众对于信息的把握能力提升。在网络环境和媒介环境逐渐清朗,网络舆论生态环境更加多元、开放、包容的今天,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新常态”,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之间的无间隔融合和实时对接,加之网络上来自专业媒体的信息把关人和民间专业力量,两股合力共同推进事物迅速发展。受众能够根据需求选择信息接收的视角,也能够用自己的视角对信息做出判断和梳理。因此,当下社会热点和突发性事件热点形成速度快,传播速度快,事态反转和回应速度快,消散速度更快。大众对于舆情能够迅速注意,也能迅速健忘。目前业界对于舆情热点消散、受众注意力转移方面的研究尚有欠缺,然而在一个媒介生态和社会舆论正常发展的社会中,热点的消散、舆情的消弭应当随着事态的解决而离开公众视线,不应当轻易地被遗忘。
(作者张树庭系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作者董妍系华体会娱乐场
广告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