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相互依存模式
1.缺位、补位
在全国性重大的政策性议题如“两会”、“十八大”、APEC等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一直以其专业地位和政策红利居于报道的绝对优势地位,网络只能对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转载和评论。但是,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社会性议题上,网络平台常常可以成为传统媒体的补位。前文中提到的“7·23动车”事件、郭美美事件、昆明暴恐事件等,都是在传统媒体缺位时由网络媒体引爆的。传统媒体囿于其制度和组织性,即使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也需要经过采、编、审、印/播的过程,这种时候,网络媒体往往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
2.过滤、把关
网络平台中大量的信息和碎散的片段需要专业的媒体进行过滤和整合。当下,传统媒体肩负起了为网络信息“辟谣”的职责,已有不少传统媒体设置“辟谣”版面,专门对网络上流传的不实信息进行验证。如《新京报》在每天的社会新闻版面增设专版,涉及小到“方便面比面包更有营养”的科普知识,大到有关对国家政策的误读,履行新闻媒体的“把关人”职责。
当然,网络平台聚集的大量各行各业专业人群也可以反过来为传统媒体进行把关和过滤。例如,2014年8月12日,“华声在线(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一则关于“湘潭产妇手术台上死亡”的报道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新京报》微博转发后,多家媒体官方微博跟风转发,再加上“医患矛盾”“产妇死亡”“医生失踪”的敏感词汇,迅速成为热点话题。医生群体对此次事件关注度最高,微博上不少认证为医生的网民针对这一新闻提出疑问,引发网民对新闻媒体的专业性质疑。医学专业网站“丁香园”的成员多次从医学专业角度对这一事件做出判断,否认了先前报道中的说法。随后,《环球时报》《法制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文章,一方面对新闻媒体报道失实行为进行批评,另一方面对破解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纷纷建言,让有关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讨论得以深入和更加理性。在这个事件中,传统媒体的确在新闻报道中存在失误,而正是网络中的专业群体介入后才得以揭露出事件真相。网络平台由于能够集合社会大众的力量,在某种层面上也具有为传统媒体甚至社会议题把关的能力。
网民的专业性解读和对信息的把关有时甚至比来自相关官方的解释更具有说服力。在2014年的PX词条保卫战中,清华大学化学系学生对PX项目中主要成分毒性低的科学态度引起了网民对PX理性认知的回归,而此前茂名政府也做过类似的工作,邀请专家、记者详谈茂名PX项目,解释其毒性低并不会影响周围居民生活,但遗憾的是,高调宣传和专家释疑非但没有消除市民疑虑,反而引发了恐慌。可见,只靠官方和主流媒体的把关和过滤有时并不能扭转舆论局面,而专业性网民的辟谣力量,反而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共振、共筑
虽然传统媒体影响力有所下滑,门户网站优势不在,但新闻网站和影响力强的传统媒体仍具备信息首发优势;微信与新闻客户端取代微博成为移动信息传播关键平台,进一步壮大了网络平台的力量。⑩在当下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各类媒体更多的是以一种共同筑造舆论的方式出现,在重大事件中交相呼应,相互共鸣。
2013年3月1日的昆明暴恐案件中,现场的乘客利用手机拍下画面,发布微博。随后,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媒体微博、意见领袖以及传播力强的大V们迅速进行了信息的高速流通和交换,联动效应对稳定民众情绪、还原案发现场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事件发生5小时后,新华社发出了对暴恐事件的定性消息。后有网上谣言传出“暴徒流窜到了各地火车站”“受伤者住院需要交5万元押金”等谣言,当地政府和公安系统当即出面辟谣,由传统媒体微博发布信息,共同粉碎谣言,稳定了人心。在整个报道过程中,传统媒体占据着主要的报道地位。而微博信息一方面以消息告知为主,一方面及时反映公众心声。媒体微博引用的大都是传统媒体经过证实和审核的消息。传统媒体担任主要的发声筒,而网络平台发挥着扩大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反馈传播效果的作用。
纵观近两年来的大事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共鸣和溢散,传统媒体以其专业性和公信力作为信息的把关人进行信息的过滤和筛选,推动社会进步;而网络媒体则既可以是信息源头,也可以依靠公众的专业力量承载信息的验证和过滤。在舆情的发布、传播和反馈的每个环节,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交相呼应,互补缺陷,共振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