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庭、董妍:交横绸缪 融会贯通

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互动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15-05-26浏览次数:935文章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摘要:在我国互联网发展的20年中,网络平台尤其是门户网站最初依靠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一边帮助传统媒体提升影响力,一边自身获得用户和流量;然而,随着社会化媒体及移动终端技术的发展,活跃于网络平台的自媒体已渐渐成为主导社会舆论的又一战场。在传统媒体影响力持续走低的今天,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路径,而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双向互动模式,在信息的挖掘、编辑和传播中,它们优势互补、相互过滤和把关,

一、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的发展关系(简述)

网络技术和移动终端的发展让信息无所不在,信息的传播方式变为“所有时间,所有人向所有人的传播”,每个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成为新闻源头。2003年起,一系列社会事件首先从网络中酝酿、发酵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最后形成网络平台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态势,形成舆论。如2011年温州动车事件在微博引爆之后,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平台似乎一度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的主战场。今天的网络不仅是社会的信息传播渠道,更成为民意的策源地和舆论场。网络平台的巨大容纳量和迅速反应能力,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网络平台和传统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的角色上一直发生着变化。

1.供养:网络媒体曾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搬运工”

互联网有着技术平台、传播媒介、商业平台等众多属性,在中国互联网高速发展的1994~2001年间,各类网站多以媒体属性立足。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互联网巨头皆以门户网站吸引用户,积累点击率、流量和关注度,从而获得大发展。

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时代,门户网站沿袭了传统大众媒体的“点对面”传播模式,向需求各不相同的网民提供统一的“信息供给”。当时,门户网站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及时地将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分类,将其内容转载或摘录到网站的各个频道或页面。虽然不同网站根据不同受众群体也进行了不同定位,并将内容区分后提供给各个频道或不同页面的受众群体,但“门户网站在没有自主采访权限的情况下,只是传统媒体舆论设置议程的互联网化工具,并没有改变由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结构”。

网络转载传统媒体的内容,不仅满足了网络媒体的内容需求,对于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增加知名度也有作用:传统媒体的议题流向网络后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关注,还可以从网民身上获取更加多元化的观点。并且,影响力被放大之后,常常能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甚至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就是传统媒体议题转入网络进而引起国家法律法规得到改进的一个典型。

2.替代:自媒体替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源头

由于新闻事件发生时,传统媒体不可能随时在场,但是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普通人却可以随时联网共享信息,报道第一现场新闻成为可能。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新闻源头从专业的记者变为普通人。纵观近几年社会上热炒的突发事件新闻,从论坛、个人博客或微博中发出第一手消息的例子不在少数。

2011年“7·23”甬温线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信息的最初来源就是微博。通过网友的不断转发,大众在第一时间得知了事故的消息。相形之下,传统媒体对事故的报道要滞后得多。在事故发生的11天时间内,新浪微博累计产生与此话题相关微博1050万条,数量之大,让传统媒体从一开始就相形见拙。20112012年当中,广东陆丰的乌坎事件、天津蓟县的火灾事件以及四川什邡事件等诸多重大社会事件都是在微博上深度发酵而形成巨大社会舆论的。

微博的即时传播效应带给它巨大的影响力,传统媒体记者经常要借助微博来寻找采访对象和采访线索。这一阶段的舆论场中,网络在各类突发事件中表现抢眼,其开放的平台吸纳了整个社会的力量,促进公众参与。传统媒体则受技术、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在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上较之网络媒体显得老态龙钟。当然,网络自媒体占领的舆论高地,一方面促进了全民参与公众舆论,引导公共议程;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和传播的便利性,也带来了大量的虚假、不良信息,导致信息的真实性、深刻性和规范性参差不齐,对整个价值观的传递难免产生负面影响。

3.融合:共鸣和溢散

当下,无论信息多么丰富,公众依然需要专业媒体经过深度的、连续的、多方的调查,给出正确的判断。《纽约时报》第三代掌门人阿瑟·苏兹贝格曾说:“这个世界从不缺新闻。你可以上网,找到很多垃圾。但我不认为很多人有担任编辑的才能、时间或兴趣。所以当你买报纸,买的不是新闻而是判断。”尤其是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更依赖于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来系统性地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更愿意看到传统媒体对事件的深度剖析和判断。

公众一边从网络平台快速获取信息,一边从传统媒体获取正确的判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围绕事件主题利用各自擅长的手段进行编辑传播是目前舆论传播的常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已成为当下的传播现实”。不少学者将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归纳为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

“共鸣效果”是指继一些主流媒体最先报道相关新闻后,其他媒体相继跟进,且意见领袖的内容为其他报纸所采纳,形成一股连锁反应。德国著名传播学者诺尔纽曼教授称这一现象为“共鸣现象”。就是说,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主流媒体充当了意见领袖的角色,是其他新闻工作者的信息来源与参考架构。这种由主流媒体引起而在媒介系统中产生一连串报道上的连锁反应,就是“媒介共鸣”效应。传统媒体在社会公信力和第一手新闻信息获取方面依然具有绝对的优势。

“溢散效果”是学者MathesPefsth1991)提出的。当媒介议题由潜伏期与预备期转变成上升期时,主流媒体开始加入报道。他们将这种媒介议题由另类媒介流向主流媒介(意见领袖媒介)的议题传播方式称为“溢散效果”。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溢散”日益明显,让主流的传统媒体卷入敏感问题的报道,不仅扩大了新闻报道面,而且拓宽了受众的言论空间,使受众话语权得到增强。受众的地位得到提高,反映民心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

然而,在网络信息日益纷杂的今天,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已经不只是简单的单向或双向的共鸣和溢散关系,而是在信息传播的每一个节点都利用各自的传播特点相互依存,共筑舆论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