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叙事手法
1.用历史和辩证的视野,解读人物和事件
本剧首次全景式的展现从“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这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左右中国人命运的特殊时期。这部作品首次表现了“文革”后的中央最高决策层的政治博弈和鲜为人知的决策过程,把一些以往很少触及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带有揭秘色彩的展现。作品的开篇,把我们带到了1976年那个中国政局波谲云诡的历史现场。在第1集表现粉碎“四人帮”的戏份中,导演用手持摄影的手法进行跟拍,又以急切的弦乐演奏烘托氛围,并且把剧作的场景设置为电闪雷鸣、暴雨滂沱的夜晚,加剧了故事的紧张度和悬念感,把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政治氛围渲染到了极致。在社会层面,剧作大篇幅反映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在第2集里,剧作表现了大规模的偷渡逃港行动。另外还有“知青返城”、话剧“惊雷”上演、“四五”事件平反等等。
邓小平离开的日子并不遥远。因此,如何相对严谨的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细节尤为重要。本剧敢于直面历史,正确解读“文革”刚刚结束时的政治气候,针对一系列影响中国当代历史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转折进行了宏观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剧情呈现。
2.重大史实的准确详述与虚构故事的精彩演绎呈现复调式表述
如前所述,由于本剧呈现的历史时空距今较近,如何准确完成历史事实的呈现,同时又有符合电视剧创作规律的艺术表达,在历史真相与艺术虚构之间拿捏到位,在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之间无缝衔接,这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剧作采取虚实两条线交替叙事,精彩地完成了故事讲述。在真实历史当中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出台,都会直接影响和改变剧中虚构人物的命运。这让“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知青返城”等政策的效果在剧中得到现实呼应,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成效,同时也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和带入感,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剧作巧妙设计了虚构人物田志远和夏默两家。田、夏二人是参与改革决策的高级干部,二位的夫人一位是中央机关的秘书,一位是首长的保健医生。这两对夫妇直接参与了事态的发展,见证了历史的转折。同时,这两个家庭还是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夏默的儿子夏建国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和田源等人一起排演了名噪一时的话剧《惊雷》。妹妹夏建红作为知青到安徽凤阳小岗村插队,她见证了“包产到户”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田志远的儿子田源不仅在广东宝安县参加了逃港行动,还在云南农场参与了“知青返城”的请愿活动。另外,田志远夫妇二人由于政治观点的分歧而产生的家庭纠纷,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家庭的典型代表。剧作通过田志远、夏默两家人的经历,把改革的动力、阻力、成果以及群众的心声和迫切需要,直接与中央的决策部署挂钩,一步步地论证了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
三、人物塑造
塑造伟人,往往习惯于仰视伟人,这就容易导致人物性格塑造的单一化和理想化。而这部作品努力做到从“小”处入手,“平”视伟人。所谓“小”,就是小事和细节。在第1集,邓小平首次出现的时候,端着一盆热水给文革中遭受迫害下肢瘫痪的邓朴方擦洗身子。邓小平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个父亲的慈爱。所谓“平”,就是生活化和平民化的角度。在第5集,邓小平一家搬回整修一新的家。邓小平看着卓琳带着儿孙在院子里愉快地聊天,回想起1939年两人在延安从相识到结婚的一幕幕。邓小平饱含深情地回忆着过往,又注视着眼前的妻子,镜头在两个历史时空里来回穿梭。在最后家庭合影时,邓小平紧紧拥抱着相濡以沫的妻子,用一个拥抱来表达他对妻子的爱意和对家庭温暖的渴望。这一幕成为表现伟人个人情怀的神来之笔。这部戏从国家层面和家庭层面,立体而丰满地塑造了邓小平形象,让人物接地气、近人情,从还原本真出发,走向崇高。
四、结 语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艺术突破。剧作既肯定了伟人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个人功劳,又体现了中央领导的集体智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在历史、国家、伟人和平民之间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剧作客观真实的反映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深刻阐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呼应了时代精神。今天的中国,只有紧紧抓住发展机遇锐意改革,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才能迎来中国梦的实现。
(作者系我校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