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体会娱乐场 ,一个名叫“非遗青年”关注传统文化的学术类社团异军突起,社团首次招新就爆满,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社团举办了四次讲座,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到底“非遗青年”有什么样的致胜法宝能“虏获”众多大学生的心呢?
长城是非遗?
“非遗青年”的创办人张金晖是华体会娱乐场 文学院大四毕业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砖雕张第六代传承人张彦的女儿。2012年大二结束的那个暑假,张金晖希望做点不一样的社会实践。因为从小就生活在砖雕世家,接触了许多老北京的民俗、传统文化,她一直很想为这些传统文化做点事情,于是把这样的想法和同学说了下,大家一拍即合,决定拍一组关注非遗传承人子女的纪录片,主题是青年一代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张金晖负责统筹、搜寻、联络要拍摄的非遗项目和相关人员。那段时间,他们采访了北京“聚元号”弓箭、仿古瓷、天桥中幡等非遗项目,收获很大,后来在校内的暑期社会实践分享会上,当张金晖把拍摄非遗纪录片的故事介绍完,让她没有想到的是,立刻有很多同学表示出强烈的兴趣,有些人甚至当场表示希望他们下一年继续拍,自己也能参与。
这样,在2013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中,张金晖团队又“扩编”拍摄非遗纪录片,主题叫做“国梦坚守”,亲身了解传承人是如何带着自己的项目走出国门。由于采访的故事更多、内容更丰富,他们不但拍了两部纪录片,还出了图文集。实践成果几乎拿了学校所有实践类的奖项,这让团队的成员惊喜不已,但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于是就合计着成立一个社团,让关注非遗这件事能持续做下去。2013年9月,“非遗青年”在华体会娱乐场 正式注册成立。
成立了“非遗青年”后,张金晖和社团骨干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社团到底做什么?“非遗”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而大学生究竟能为其做什么?还是一直不断寻找非遗项目,采访传承人?为此他们做了一份问卷调查,拿给很多大学生作答。其中有一题是“以下哪些属于非遗项目?”让张金晖感到吃惊的是,居然有很多人都选择了“长城”,“我没有想到这么基础的常识性问题,居然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甚至连非物质性文化遗产都不了解。”张金晖说。
活动
有些人甚至乱给传承人提建议。比如有人建议传统艺人简化工序,放弃手工用机器设备替代,这些观点上的误区让张金晖觉得匪夷所思,“这些文化之所以能被称之为‘遗产’,就因为他们是纯手工制作,千百年来保持着传统工艺的原汁原味,即便不那么好看,但每一步都必须完完全全遵循古法,这才是非遗最宝贵的价值所在。这也是他们和大批量生产的现代产品最大的不同。”
经过团队成员的讨论和思考,大家一致认为:“非遗青年”要做的就是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广认知非遗项目,让大学生们更多程度地接触非遗,尽可能去纠正一些错误的认知。“我发现其实很多大学生心中对传统文化都有热情,但是需要被点燃,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大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让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有一点积淀,没准在他未来的工作中能有所体现。比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过程中能想到运用一些传统元素,这就足够了,远比给传承人‘出谋划策’,为传承人找徒弟更靠谱。”张金晖说。
分享加体验
明确了“非遗青年”的宗旨之后,就要开展实实在在的活动。目前,社团最重头的活动就是“非遗大师公开课”。这个公开课除了邀请著名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以及知名的文化学者讲座,介绍非遗相关文化外,最大的亮点是有实践活动,非遗大师们会手把手教学生亲手体验自己的项目。比如面塑,大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捏面人,让参与的每个大学生都能亲身感受传统文化。
目前,短短的三个多月里“非遗青年”开了四次公开课,邀请了两位非遗大师给同学讲座,举办了两次普及非遗知识的学术类讲座。让张金晖印象深刻的是“非遗青年”的第一场公开课,那次讲座,她邀请的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苑利教授。说起和苑利教授的相识也很有意思。作为传媒大学的学生,张金晖一直很关注新媒体。“非遗青年”创办之后,他们就开通微博、微信、人人的公开主页,在系统推荐关注中,张金晖发现了苑利教授的微博,她发现苑教授的观点很有意思。于是张金晖给老师发去了私信,希望能跟老师交流,苑教授很快就给了回复,很爽快地答应了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