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2
[摘要]文章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具体案例,讨论了主流媒体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为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流媒体应当坚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展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成果;坚持实践导向,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增进文明认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坚持系统观念,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让文化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主流媒体;文化使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国家社会发展进程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经过长期探索实践,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我们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伟大事业的成功推进,离不开丰沃的文明滋养、厚重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主流媒体是党和国家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阵地,也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平台,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支撑力量。面对新的文化使命,主流媒体使命在肩、责无旁贷。本文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讨论主流媒体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方法路径。
一、守正创新:主流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要求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和引领时代。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面对党和国家赋予的新的文化使命,主流媒体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不断推出反映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优秀作品,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重要作用。
第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形态的中华文化,绘就了绚烂多彩的中华文明。这些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我们国家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
近几年来,主流媒体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作品,有力地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古代典籍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古代典籍的展示与解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典籍里的中国》每期选取一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经典名篇,对其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再现和通俗化解读,以戏剧、影视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打开古代典籍,使典籍焕发出新的活力,呈现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与源远流长。这样的文化作品与主流价值观念相得益彰、和谐共生,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且弘扬了主旋律,有效传递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二,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红色文化是我们党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文化承载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新胜利的伟大精神力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开发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自觉肩负起红色基因传承的使命任务[1]。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传承工作。主流媒体近年来以红色文化为主题,推出了《长征之歌》《红色故乡》《百年先锋》《红色文物青年说》等精品视听作品。这些节目激发了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增强了人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阅读之声推出的《追寻——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以不同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书为切入点,运用多种表现形式,讴歌中国共产党人以革命豪情、奋斗激情书写的百年历史,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了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这些经典的红色文化视听作品,是主流媒体用创新传播实践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用红色文化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切实举措,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环节。面对新的文化使命,主流媒体可以推出更多优质的红色文化作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第三,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方面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些成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有力反映,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体现。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是悠久中华文明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最新发展,是既超越中国古代文明又超越西方近代文明的伟大创造[2]。阐释宣传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坚定人们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的自信,是党和国家赋予主流媒体的重要职责,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主流媒体必然要担负的光荣使命。
主流媒体推出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传播作品,用以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中国新闻网和华体会娱乐场 联合出品的《十年百变》,以新时代十年为时间跨度,以发展变化为叙事线索,将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个横截面和小故事作为时代的缩影,用“小切口”讲述“大时代”,充分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丰富内涵。这样的传播作品勾勒出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有助于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进人民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二、实践导向:主流媒体践行新的文化使命的主要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现实的呼唤,才能真正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也才能真正掌握历史主动。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过程中,主流媒体需要从现实问题、现实需要、现实条件出发,牢牢抓住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和主要矛盾,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其中,“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一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我们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进行的理论升华,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现实性的真理性阐释[3]。如何推动两者之间更好地结合,并充分释放这一结合的历史效应,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问题,也是主流媒体必须积极探索的现实问题。
尽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两者在价值层面高度契合。例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天人合一等观念均与马克思主义所提倡的现代社会价值观存在内在一致性。主流媒体通过创新性的实践探索,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引导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彰显中国智慧独有的生命力。相关媒体实践表明,我们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其原有的观念体系中解析出来,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结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支撑。
第二,增进文明认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一性、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包容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核,这种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不间断的历史基因和文化密码,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经过几千年的文化交融,各个民族的文化共同汇聚成多元一体、璀璨耀眼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文化底蕴、历史根基和精神支柱[4]。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和今天所处的时代方位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既是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增进华夏儿女的文明认同,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摆在主流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命题。
由国家民委创新建设的国际传播品牌“道中华”,围绕文化符号、民族交融、文学艺术、考古实证、文明互鉴等板块,推出一系列图文视听内容,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其他主流媒体也纷纷推出展现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视听作品,相关作品通过前沿数字信息技术营造沉浸感和趣味性,展现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未断流和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使人们深切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深刻厚重。
第三,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只有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相较于过去,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在国际舞台上“西强我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甚至在一些关键议题上仍然存在着“细声细语”乃至“失声失语”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党和国家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主流媒体需要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国际传播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创新的方式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助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5]。
新时代以来,我国主流媒体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面下足了功夫,有效增强了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华体会娱乐场 联合《中国日报》制作播出的“行走中国”系列融视频,以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和伟大成就为主题,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海内外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一些国内的传统文化节目纷纷出圈,展现了中国优秀视听文化作品的“溢出效应”,也充分显示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系统观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工具。只有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文化强国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系统观念作为方法论武器,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过程中,主流媒体同样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媒体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体系构建上发力,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方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使得各种文化要素、艺术要素、技术要素交相辉映,让文化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第一,挖掘文化精髓,提炼精神标识。文明是多彩的,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在世界多元文明体系中,中华文明有着自身的独特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精髓、提炼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应有之义。中华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多个层次、多个方面,中华文明也会在不同的精神标识中体现出来[6]。主流媒体可以尝试以系统化的思维,推出规模化、系列化的文化作品,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传播的规模效应。
近年来,主流媒体上涌现出较多的系列文化作品,每个系列往往围绕特定领域,挖掘提炼这一领域的文化标识,从而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国新闻网和华体会娱乐场 联合推出的“解码中华文化基因”系列视频,以中国篆刻、龙舞、京绣、昆曲、皮影戏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用规模化、系列化的方式,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让人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第二,运用前沿技术,创新传播方式。提高文化作品的传播效果,需要创作理念、传播内容、叙事方式、传播渠道和传播技术等不同传播要素之间的有效协同。其中,前沿技术的运用发挥着重要作用[7]。在数字时代,各种新兴技术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应当主动寻求突破,拥抱新技术、善用新技术,通过创新传播手段,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作品,探索中华文化与数字技术的有机融合路径。
实践证明,推动数字技术与中华文化之间的融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趋势。新华社精心打造的微电影《红色气质》是红色文化与数字技术结合的典范。该作品通过3D技术的还原,让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动”了起来,照片背后的故事也“活”了起来,数字技术制造出来的特效,以创新的方式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红色气质”,展示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近年来,前沿技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作品不断涌现。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唐宫夜宴》,通过虚拟影像技术、全景高清模拟等先进展示技术,创造出虚实相生、古今相融的视觉效果,使得大唐盛世的图景完美地呈现在舞台上,给观众带来了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与新兴数字技术结合的无限可能。
第三,转换叙事逻辑,创新话语方式。叙事是人们组织经验、呈现世界的方式,话语是人们言说、叙事的具体言语,人们通过叙事和话语讲述世界,也通过叙事和话语理解世界。叙事和话语在人们的交往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媒体而言,叙事逻辑与话语方式的不同,往往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传播效果。在践行新的文化使命过程中,主流媒体可以改变传统叙事逻辑,结合网络传播规律,创新话语方式,增强文化作品的传播效果,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8]。
以往有关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以及国家社会发展成就的传播作品采用的叙事方式有的流于宏大,有的稍显单一。近年来,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灵活、多元的叙事方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主流媒体的文化作品中,一些视听作品不再采用大开大合的宏大叙事逻辑,而是从细节入手,将镜头聚焦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上,通过日常叙事和微观叙事,反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通过可亲、可敬、可爱的平凡人的话语,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辉煌图景。这样的叙事逻辑和话语方式,不仅拉近了内容与观众的距离,更打开了观众的第一视角,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变得可知可感。
注释:
[1]谢清果.红色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共生传播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
[2]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6-12.
[3]洪晓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系统分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0).
[4]纳日碧力戈,陶染春.构筑新时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2).
[5]蔡斐,张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闻舆论工作的时代进路.中国编辑,2024(4).
[6]景向辉.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三重维度.世界社会科学,2023(2).
[7]高晓虹,赵希婧.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价值坚守与路径创新.中国编辑,2017(12).
[8]周敏,赵晨雨.叙事构建与技术共生:中华数字文化出海新逻辑.现代传播(华体会娱乐场 学报),2022(2).
作者:高晓虹,华体会娱乐场 新闻传播学部学部长、电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李泓江,华体会娱乐场 电视学院讲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