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今日推荐

布局 “新工科”推动 “双一流”——就 “新工科” 建设专访理工学部副学部长黄祥林

布局 “新工科”推动 “双一流”——就 “新工科” 建设专访理工学部副学部长黄祥林

   2017-04-28


近期,教育部提出“新工科”教育概念,在前不久召开的学校春季工作会议上,胡正荣校长在讲话中也提出,教育部提出“新工科”专业,我们要从自身资源出发,对接国家战略,跟上时代步伐。那么,何谓“新工科”?在新工科建设布局中,我校应该怎样有所作为?带着问题,记者专访了理工学部副学部长黄祥林。

何谓“新工科”?

据黄祥林副学部长介绍,作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我国工程教育的规模位列全球第一。然而,工程教育的质量以及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却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国新经济发展的需求。

据最近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巨大,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20年的人才需求缺口预测750万,2025年缺口950万。目前我国工科人才处于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情况,从此处不难看出传统工科教育已经落后于国家发展需求。国家近来提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使新经济蓬勃发展,这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已是当务之急。

2017年2月18日,一个事关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会议——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吸引了各界关注的目光。来自国内30所高校的专家学者汇聚复旦大学,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展开了热烈讨论,并达成了诸多共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培养中国未来制造业的接班人成为重要课题,“新工科”教育已不可避免地处在了变革浪潮的风口浪尖。

那么何谓“新工科”?“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定义,它也是一个动态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是比较丰富的,仍需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讨论。”黄祥林认为,新工科相对于传统产业的传统工科而言,是面向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新产业的。新工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综合,需要培养出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才,这对学生的综合要求是非常高的。

黄祥林向记者介绍,“新工科”提出了五个新:第一个是新理念,指创新、综合、全周期培养等;第二个是新结构。一是指新的专业,一是新专业和传统专业要相互结合、交叉、综合发展;第三个是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必须要开放,要面向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科研和教学相互融合;第四个是新质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国家已经具备了与国际接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最后一个就是工程教育的新体系。新工科在建设过程中要围绕这五个方面来做。

我校工科专业基本都可以算作“新工科”

虽然“新工科”的概念近期才被人们所关注,但国内一些高校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尝试其实早已开始。比如中国科学院大学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北京大学的科学实验班等……从我校的情况来看,目前理工学部共有13个招生专业和方向,其中工科有11个专业和方向。

“我校的工科专业几乎都可以归类为新工科”,黄祥林告诉记者,“复旦共识”里明确提出,全国的工科院校将按照三个体系来运行,我校作为行业院校,工科专业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与传媒行业紧密联系的,并且面对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不断改革创新。“新工科的布局就是要面向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要求院校既要培养国家当前急需的人才,也要培养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国家的大布局和经济发展新模式催生了新工科建设,这为理工学部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学部建设提供了巨大的推力,学部将全力以赴进行新工科建设。学部近期主要以本科教学审核性评估工作为中心,结合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围绕本科教育进行一系列的讨论和思考,正视问题、想好对策、绘制蓝图。

在评估完成后,学部要根据评估反馈结果和学校要求进行整改,并启动专业改革和工程专业认证工作,加强工科各专业间的交叉复合,理工专业间、工科与校优势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进入新工科建设轨道。

与此同时,学部正在积极进行新专业建设,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这个新兴专业的申报及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筹建工作。据黄祥林透露,前段时间学校聘请的“双聘院士”、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著名专家沈昌祥院士将会对网络空间安全学科建设给予全方位指导。另一方面,传统优势专业也在不断开拓融合,比如我校特色的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现正在向媒体融合技术方向拓展。

另外,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院际、校企、科教、国际多元合作为途径,理工学部正在积极推进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据黄祥林介绍,理工学部从去年开始重点研究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了两条创新路径,一个是结合自主招生,从学生入学始组建实验班;一个是在学生进行了1-2年的学习之后再成立有针对性的实验班,夯实他们的基础,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体现创新、综合、全周期的特点。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部确立了硬件、软件、应用、交互还有大数据等方向,以项目或者高水平竞赛为推手,组织学生在学部实践教学中心开展实践;和名企oracle共建大数据方向的本科生实习实践教学课堂等。学部为本科生提供了大量外出实习、交流的机会,如到日本Sony、美国霜堡大学、瑞典林奈大学、英国Cardiff大学、思克莱德大学等进行实习交流。与曼彻斯特大学计算机学院进行本科生的2+2联合培养,正准备和林奈大学进行3+1+1的本硕联合培养方面的合作。黄祥林坦言,学校的相关硬件设施与其他工科兄弟院校还无法相比,这对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还是有影响的,这方面既要靠学校支持,也要自力更生。

“大传媒”时代的“新工科”怎么做?

正如黄祥林所说,我校与工科相关的专业与方向几乎都可以归类为新工科。“这对我们理工学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看了这么多材料,听了胡校长的讲话之后,工科还是很有危机感的。我们培养的人才究竟符不符合社会需求?”

据黄祥林介绍,复旦共识之后,教育部高教司下发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新工科研究和实践以课题项目形式进行,我校在浙江大学牵头组织的工科优势高校组中。“学部已布置了新工科项目申报计划,要从总体上综合考虑申报,但每个专业都要做出新工科规划建设的蓝图。这涉及到专业和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还有工科和理科的融合、和学校优势学科的融合。新工科建设,既要面向行业需求,又要与学校发展目标同向。只有这样才能办出拥有自己特色的新工科。”

今年是我校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一年,“评估以后,学校会启动本科教学改革计划。这个改革动作我感觉会比较大,甚至大于我们现在的科研改革和财务改革。”黄祥林表示,评估结束之后学校或许对于新工科有更高层面的建设布局,但理工学部结合这次审核评估工作,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下一步的工作。

一方面是评估结束后要尽快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就是看专业质量怎么样,符不符合五个度。“我们学校目前还没有一个工科专业做过认证,而工科类很多高校都已经做过了或正在做。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已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与国际接轨的,具有国际通行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准备,这一定要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学校目标,体现新工科的特点。培养方案的修订涉及到每一位老师和每一门课,这一门课能培养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要怎样和理科及学校的优势专业融合,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工科人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综合、跨界整合的能力……这些都要去充分调研、仔细分析和研究。正好借这次审核评估工作,结合新工科建设和专业评估,在系、学院、学部的范围内,展开一系列的全员参与的本科教学大讨论。

此外,新工科建设的推进及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这一重要因素。黄祥林坦言,我校工科师资总体说来并不缺乏,但是一方面缺乏领军人才,另一方面希望一批年轻教师尽早成长起来,理顺科研和教学的关系,用一流的科研来培养一流的学生。因此,黄祥林认为,一方面要多引进一些像杰青、长江、院士等的领军人才,另一方面要探讨如何改进教师绩效制度、职称评审制度和人才激励制度。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如何客观评价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将教学效果与教师的利益挂钩,从而让老师具有持续的热情去主动地投入到改革和建设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