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我校“非遗青年”学生社团“非遗青年传播非遗系列活动”入选全国首届非遗传播创新案例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543发布时间:2024-07-04

(通讯员 谭丹宇 王一晨)6月7日,2024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发布推介活动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现场公布了入选案例名单并颁发证书。该案例征集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办,旨在提升非遗当代传播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开拓引领非遗传播活动新视角,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经合规性审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程序,来自全国36个非遗传播活动创新案例精彩亮相,涵盖 “非遗+展示展演” “非遗+社会推广”“非遗+文旅融合”“非遗+学校教育”“非遗+媒体传播”“非遗+国际交流”等多个方向。其中,我校学生社团“非遗青年”(Youth-ICH)申报的《“非遗青年”学生社团传播非遗系列活动案例》成功入选。“非遗青年”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肖锋教授、社长谭丹宇、副社长王一晨参加了本次发布会活动。



活动当天下午,还举行了首届全国非遗传播创新案例推介活动入选单位交流分享会。36个创新案例的代表畅所欲言,详细介绍案例活动方案、举办情况,并分享在非遗传播活动方面的经验与心得。

在交流分享会上,面对当前非遗传承的机遇与挑战,肖锋认为,非遗的传播要倡导跨界合作,通过多种媒介和平台将非遗文化推广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同时加大非遗教育的力度,通过教育引导更多年轻人参与非遗传承,从而拓展非遗的应用领域,实现非遗的活化利用和传承创新。他在介绍“非遗青年”作为高校学生社团入选本次案例的经验时说:“非遗的传播应该体现出持续性,需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做好传承和接续工作。作为高校的学生社团,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创新;作为教师,应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闭环。另外,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点是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非遗学科的建立。”

我校的“非遗青年”社团成立于2012年,在肖锋的指导下,十余年间,始终致力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文化,推动非遗在青年当中的传承与发展。通过非遗进校园、暑期校外实践探访、线上科普教育等多种方式,在提高群体和个人文化认同,体现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等方面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本次案例的入选,是我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成果,展现了我校青年学生的新风貌,是我校团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的体现,对进一步推动我校学生社团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案例介绍:


“非遗青年”(Youth-ICH)全称华体会娱乐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青年研究社,致力于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非遗及优秀民俗传统,是国内高校首家开展持续性非遗传播活动的学生社团。十余年来,形成了内容形式丰富、教学科研相长、人才培养显著、传播范围较广等鲜明特色;打造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包括大师公开课、余音分享会、演艺堂、非遗体验日等,实现了非遗传承人课堂内外实践教学,向当代大学生及扩展人群的广泛传播;积极参与暑期实践团队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自主设计文创产品等科研实践,先后有10多个团队成功申报并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律自治,综合锻炼了一大批学生的行政、外联、宣传、视频制作等能力,先后涌现出张金晖、陈钰、卢钇宏、朱晓琳等优秀非遗人才;社团累计开展非遗传播活动300余次、吸纳社员超过1500人、总参与人次和公众号浏览量超过1万人次、微博和B站的点击量达到1万+,被《北京日报》《人民网》《工人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