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传志愿者万鸿嘉:为社区防疫注入青春正能量

来源:党委宣传部浏览次数:2244发布时间:2020-03-17

疫情当前,社区工作真实地贴近千家万户,与群众的生活紧密相联,被誉为防疫战线的“最后一公里”。然而就这战“疫”的一线上,时间紧、任务重、人手紧缺的种种问题,也为这“最后一公里”的冲刺增加了不少的难度。我校师生积极主动报名成为抗疫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中传人的责任担当。我校电视学院2016级的万鸿嘉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大学生万鸿嘉,我来了。”


  “我是大学生万鸿嘉,我来了。”她在自己写作的公号文章里这样写道。

  疫情期间,在万鸿嘉所居住的社区(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西镇)居委会中,10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下属2000多户近4370位居民,服务比例高于1:400。感受到了社区的防疫压力,她毅然于二月初报名投入了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疫情防控志愿队伍,成为了千千万万社区工作志愿者中的一个。

  万鸿嘉上岗的第一天是2月10日,恰逢上海复工首日,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上海。她对照登记表一个一个地拨打住户电话,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并整理每个人的信息资料,“何时返沪?”“身体如何?”这样的问题,已经早就不记得问了多少遍。

  街道巡逻、测量体温、登记口罩、宣传知识、摸排返沪人员、协调复工复产……每天的工作都不尽相同又十分繁杂,但她仍然用最快的速度上手各项任务。与身边的医护人员、警务人员、社区工作者一起站在了社区防疫战线的最前方,保障一带居民的健康。

  尽管当前现在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万鸿嘉却仍然奔忙在一线防疫工作中。她所在的长宁区是外国人(日本人和韩国人占多数)聚集的区域,“防疫工作完全没到可以松懈的时刻,尤其是现在全球爆发,上海作为国际都市,防控输入型病例的压力很大。”她还利用自己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英语功底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防控疫情的策略、分享防疫知识。

3月5日,华体会娱乐场 电视学院收到了一封来自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街道团工委的一封感谢信,信中展现了对这位年轻的战“疫”志愿者的高度认可。


  和他们在一起战斗


  在长宁区,社区医生每天穿着厚重的防护服走街串巷,根据疾控中心给出的名单挨家挨户上门排查、调查之余,还要两次上门对密切接触者测量体温,在没有电梯的老式小区里,爬5楼、6楼早已经成为了日常,偶尔遇到不理解的居民,他们也不会丧失耐心。

  和万鸿嘉一起在居委会工作的社工们,也在高速的工作节奏下奔波着。他们身上背负着的,是大量等待完成的统计、宣传、动员工作。有人20几天的工作周期里只休息了2天,每天显示的走路步数从来没下过10000步。

  站在小区门口那位保安曾引起万鸿嘉的注意。他总身着社区统一的“平安长宁”小背心,为过往的居民们测量体温,从早上六点一直到晚上十点。这位保安的妻子跑到居委会反映,觉得自己丈夫的工作实在“太危险了”。没过几天,这位妻子也来到小区门口站岗。夫妻两个人一个测体温,一个帮助办理出入证。“我当过兵,不能做逃兵。总得有人要出来守护好大家。”他一边扒两口冷掉的午饭,一边说。

  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普通人不普通的英雄事迹每天都在上演。万鸿嘉看在眼里,记在笔下,感动在心里。基层的志愿经历,也将成为她一生受用的宝贵精神财富。


  你我所长,皆是力量


  在社区参加防疫期间,万鸿嘉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大学生志愿群体的价值。居委会里挂着的一张作战图,是万鸿嘉亲手绘制的。居委干部和志愿者的主战场、封闭式小区出入口检查点、社区医生的服务范围都显露无疑,部署严谨周密。

  许多社工已经上了年纪,对于电脑技术并不精通,这个时候万鸿嘉就利用自己信息技术能力为社区排忧解难。某天,一位非常焦虑的家长来到社区求助。当万鸿嘉了解到这位家长的孩子马上要开始上网课,家里却没有人懂怎么设置网络平台,便主动上前帮忙解决了难题。她一步步的耐心指导,还详细交代了后续的使用方法。“像这样真实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只有亲身做过志愿者工作了才能体会,”她说,“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大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帮忙解忧的。”

  在服务的一开始,她是社区里的唯一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后来,她的行为也感染了身边的人,童年的伙伴也加入了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为社区注入了又一股青春的血液。

  在工作之余,正在前线作为记者冲锋陷阵的中传师哥师姐以及他们呈现出来的篇篇报道让万鸿嘉备受鼓舞。“《新闻调查》上个礼拜的片子《“多闻”的二月》里的社区书记,欣赏落日的上海中山医院医生和武汉小提琴手爷爷,上海华山医院的张文宏医生……”万鸿嘉细数着自己最近在新闻中见证过的人物,这些人物不断激励着她,用自己的方式尽最大可能为国家抗“疫”作出贡献。

(编辑:宋佳音)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