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虽然没有奔赴在一线,但是她与众多医护人员一样,给需要护理的“伤口”包扎,给病人戴上一个防护“口罩”。她是我校心理中心专职教师魏贝贝。疫情期间,她的主战地从我校心理中心搬到了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心理“救治”工作。
搬“家”的心理咨询中心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爆发以来,我校心理中心时刻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给同学们的心灵也戴上一个防护口罩。为了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必要恐慌情绪,心理中心在寒假期间特意向全校学生开设网络心理疏导服务。为此专门开设了网络咨询的微信号,规范了咨询预约的流程,招募有危机处理经验的咨询师,针对疫情进行了专业培训。目前我校心理中心有七位咨询师(五位专职咨询师,两位兼职咨询师)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由张静老师提供心理督导,给咨询师提供支持。
在家工作的魏贝贝时刻关心疫情,持续了解疫情发展下人们心理变化,参加线上心理培训,给自己充电,也会撰写一些疫情科普、提供心理支持的文章等。
打一场心理战“疫”
“疫情的发生是一个突发的社会事件,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会出现恐慌、愤怒、悲伤等情绪,而最严重的其实是情绪问题,会引发各种行为,变得难以控制,进一步加剧疫情防控的难度。”心理中心的魏贝贝说,“我们通过网络,已经看到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哄抢双黄连,甚至兽药。恐慌情绪,轻者会导致人坐立不安,焦虑担心,也可能会诱发躯体症状,比如心跳加速,失眠、呕吐、肠胃问题;重者可能诱发焦虑症、死亡恐惧,甚至是绝望感。”心理疏导服务的开设,就是希望帮助大家尽可能地疏解负面情绪,稳定自身状况,为疫情防控做好后援工作。
截止到2月6日,已有一百多位同学进行了网络心理疏导服务,主要困扰集中在疫情引发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恐慌、担心等。“心理咨询师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倾听和共情,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并且资源取向地探寻来访者的力量感,帮助提升自我安定的能力。”魏贝贝说,“经过一到两次的心理咨询,咨询者的情绪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疏解,回到现实生活中。”
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针对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而无法返校的中传师生,魏贝贝老师给出了以下建议:一、听医生的建议,乖乖在家隔离,做好防护;二、做好自我关照,适度了解网络上的信息,多锻炼身体,规律作息,建立支持性的人际关系;三、看一看关于瘟疫的科普书籍,了解真实的病毒和瘟疫是什么样子。“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有独立思考、辨别真伪的能力,经验的积累是帮助我们在面临困扰时能更加镇定,知晓边界。”魏贝贝说。
“我知道现在是很艰难的,每个人都处在危险的环境中,都会有焦虑担心,觉得无力改变,我也一样。既然如此,不如想一想在这样的处境里自己能做些什么。”她说,“自病毒诞生起,它就和地球上的生命体是共存的。病毒感染这不是头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但它终究会过去。”
(编辑:宋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