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隐私数据的泄露,成为APP用户的痛点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88发布时间:2019-05-21

5月6日,网信办在微信公号就“App这些行为属于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总计列出七大类39种APP非法收集或使用用户隐私数据的情况,这无处不在的隐私泄露,不由令人心惊。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当用户想要注册某个APP时,会弹出获取用户授权各种权限的要求,例如通讯录、地理位置、电话簿等。面对APP的这些权限请求,出于各种原因,用户往往会选择同意:他们或是没有仔细审查具体要求下意识同意;或是出于更好的使用部分功能的目的选择性同意;或是不答应则无法继续使用只好被迫同意。不论是何种情况,当个人信息的第一道闸门被打开,APP则有权限在后台使用个人信息的数据。但用户的数据信息被探知到何种地步、作何用途,却都不得而知。

音乐APP日推中,我们被介绍最感兴趣的歌单;购物APP界面里,我们被购物车中的同类商品充斥眼球。在为私人订制般的贵宾待遇惊叹时,我们是否会陡生“被窥视感”?大数据算法精确的定位,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新媒体背后发布内容、推广营销。

必须承认的是,传统广告“广撒网”的投放方式高成本而低效率,在算法技术的驱动下,广告已可以精准投放到个人。表面看来,这似乎是在技术赋能的背景下,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分配,不过其弊端和危害性不能被忽视。一方面,用户作为个体已经会不自觉地根据自身兴趣进行信息筛选,又受APP算法的助推,加剧了用户接触信息的单一性,可能催生“信息茧房”的出现,使用户的视野和认知受到局限。另一方面,一旦数据泄露或者被滥用,诈骗信息、骚扰电话等也可以从过去的“误打误撞”变成“准确定位”。隐私数据的泄露,更将逐渐成为用户的痛点。

普通用户在面对大数据技术时,总显得势单力薄,但也正是这些无处发声的用户,成就了流量红利。保障用户数据隐私、使用户拥有数据安全感,应该是企业的责任所在。毕竟从长远计,一旦用户数据隐私泄露,企业面临的不仅是用户的大批流失,更是道德与法律的审判。

网信办这次的意见征求,不仅是对涉嫌侵权的部分APP的警告,更是坚决保障用户数据安全的“定心丸”。用制度构建防御体系,用户、企业与相关部门联合发力,方能遏制窃取数据隐私的“不法之手”。

(编辑:冼晓晴)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