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19年3月31号晚,在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的离别》斩获了第43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新秀电影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在此之前,此片已被评为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国际评审团最佳影片。著名导演姜文,焦雄屏老师和梁家辉老师都对此片表示好评:“作为处女作,它近乎完美!”
王丽娜在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现场接过奖杯
“如果生命能再来一次,我愿意生在塔里木盆地,因为人类的四大文明都在那里交汇。”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曾这样说过。正是这样的土地让生于新疆沙雅的青年导演王丽娜有了拍摄电影《第一次离别》的灵感,“我希望把自然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和时光留下的印记在《第一次的离别》中做到尽可能真诚的呈现。”
《第一次的离别》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14级电视制作MFA毕业生、青年导演王丽娜执导,戏剧影视学院摄影系副教授李勇掌镜,讲述了新疆沙雅男孩艾萨与他青梅竹马的好朋友凯丽比努尔的童年故事,也体现了艾萨与患病母亲之间的动人亲情。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引导式拍摄
王丽娜的本科专业是电视制作MFA,课程设置也会有电影赏析及电影视听语言的一些课程。《第一次的离别》原本以纪录片为定位,所以剧组是按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来组建的,拍摄阶段的剧组一共有六个人:王丽娜、李勇、李勇的摄影助理兼灯光师、跟机员、录音师、司机兼翻译(后期制作过程还有剪辑师马修、作曲文子和声音设计师李丹枫的加盟)。“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视听语言的规范之作,但它源自于内心的真实表达。”王丽娜说,“至少对从纪录片进入影像世界的我而言,作品绝不是产生于自我幻想之中,而是产生于‘我’与‘世界’相接的地方,让我对现实和日常生活饱有敬畏之心。”
影片主创团队在东京六本木新城TOHO电影院全球首映礼上与现场观众交流
准备拍摄电影过程包括了半年的调研和一年的纪录片拍摄。时间主要花在找寻人物和理解人物上,这需要王丽娜和王丽娜的人物建立亲密的关系,和他们一起生活。拍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出演的演员都是从未有过任何表演经验的素人,要让他们在镜头前自如,王丽娜必须花大量的时间与他们熟悉起来,所以前期的工作很重要。对于成人演员,王丽娜可以明确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台词,让他们反复记忆,排练,进行多次拍摄。但对于孩子,王丽娜得尽量让他们相信一切发生的真实性,提前设计和营造可信的环境和氛围及事件,引导孩子说出必要的台词,让孩子身处环境,自由发挥,以此达到最自然的表演效果。“我一直坚信情感应该引导孩子的动作,而不是相反,如果你要孩子悲伤哭泣,就要在他身上激起那种情感。”
王丽娜回忆了一个片段:为了拍出凯丽比努尔迟到后真实的情绪,她提前安排好了一切的事情,让闹钟晚响,让妈妈晚些叫孩子们起床,起床后还让妈妈告诉她要教弟弟功课。然后也提前告诉老师,今天凯丽比努尔会迟到。但是这一切只有妈妈和老师知道,其他孩子都不知道。当凯丽比努尔真的迟到,站在教室门外焦急地等待开门后,她那一刻咬嘴唇、踢脚的动作以及眼睛飘泪花所透出的悲伤都源自真实情感。一直到电影拍完她都不知道这是安排的戏。
《第一次的离别》剧照
当然,拍摄过程中也有些遗憾。王丽娜指出,有一出艾萨找妈妈的戏,其实并不是王丽娜最理想的状态。在纪录片拍摄期间,王丽娜遇到过一次艾萨真实找妈妈的戏,带着生活本来的质感,说不尽的复杂和无奈。但因为《第一次的离别》拍摄期间艾萨已经升入初中,那场戏发生艾萨上小学的时候,如果要拍摄,则必须回到那个小学教室。当时艾萨的小学老师因为意外离世了,王丽娜担心大量的演绎会破坏孩子对她的信任,最终只能放弃了那场戏。
诗与真的交融
“我出生在80年代末期,我的整个童年都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库木托卡依村庄度过,印象中雨后的海市蜃楼充满神秘感,我和童年玩伴躺在路边的红柳树下,等待着一辆马车的到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王丽娜的话语里平添了许多诗意。和剧中的艾萨一样,因住校而离家是王丽娜的第一次的离别,“原来的生活悄然逝去,是阅读让我发现了另一世界,阅读也构成了我。”她还记得,在县城的图书馆,她发现了塔科夫斯基的《雕刻时光》和艾特马托夫的《查密莉娜》,阅读让她开始思考,让她的心灵开始独立。也是在艾特马托夫的作品《白轮船》中,她学到了另一种看待人和世界的视角:从朴实纯真的视角进入,用诗一样的语言讲述,对大自然、对美、对善的敬畏。
青年导演 王丽娜
在调研期间,王丽娜读到了影片主人公艾萨写给妈妈的一篇作文:“我是妈妈从外星空带来的,妈妈的耳朵听不见,我只能用眼睛和他交流,妈妈的心灵像泉水一样清澈,她的爱滋润着我,我只为妈妈而活。”艾萨的这篇文章打动了王丽娜,驱使她去参观了艾萨的家。在那里,她看到了艾萨与羊羔的互动,与这片自然的互动。这唤起了她童年的记忆,“我们都曾双脚沾满泥巴与自然和动物亲密无间,然后不断的经历告别,最终成长。”是这些具体的人的生活让她有了拍电影的欲望。
王丽娜的生活经历以及阅读带来的全新体验使得《第一次的离别》得以用诗意的手法对“离别”“童年”“成长”等主题进行表达,构建了一个“诗与真”的电影故事空间。
亦师亦友的成果
电影的成功离不开团队内其他成员的支持。李勇老师是王丽娜的研究生导师,也是这部片子的摄影师兼灯光师。在影片录制过程中,李勇给了她很多中肯的建议。纪录片拍摄期间用到航拍,也是李勇找的好友免费去帮王丽娜拍摄。王丽娜表示,“一个人在拍第一部作品的时候,是会带着许多矇昧和愚钝的,但同时又带着一种‘无畏’,而这个‘无畏’是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后盾的,我的导师正是我的‘后盾’。”王丽娜导演说,没有李勇老师,就没有《第一次的离别》。
李勇老师与《第一次的离别》中的三位小演员
李勇参与到这部片子的缘由则要从王丽娜的研究生毕业作品《红旗的孩子》的纪录片说起。作为这部纪录片的见证者及研究生导师,李勇给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最终王丽娜完成了一部让所有答辩老师都称赞的好作品。毕业后,大象纪录的几位创始人看中了这部片子,想把王丽娜的作品推向大银幕。按大银幕来定位这部片子的制作水准,需要找有大银幕拍摄经验的人来一起合作。这样,王丽娜主动邀请李勇老师加入这部电影的创作团队。
“虽然我是她的老师,但我在她身上也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她对作品的坚持和她那种柔和待人、波澜不惊的处事态度。”李勇认为王丽娜是一个很有方向感的导演,很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王丽娜认为,每一次的认可都是鼓励,也让她坚定了自己的电影信念,今后唯有再接再厉。“我觉得对青年创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是最好的时代,只要你有好的想法,忠于自己的想法,不委屈作品真诚的创作,作品定不会辜负你。”
《第一次的离别》全球首映礼现场(图源:人民网)
(编辑:冼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