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李巧针老师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2006年7月就职于华体会娱乐场 高等教育研究所,李老师主要承担比较高等教育研究、院校研究及决策咨询等工作。2016年6月因学校机构调整,加之她自身喜欢教学,尤其是本科生教学,李老师就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一员。“对本职工作怀有无限的热情就是敬业,即便备受挫折,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
半路出家,与思政课“一见钟情”
李巧针老师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她主要学习和研究的领域是比较高等教育学。正因为如此,“为了赶上我的同事们,我必须要付出百倍的努力。”为了给学生们上好思政课,她可没少下功夫。备课期间她阅读了大量的经典书籍,如《共产党宣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邓小平文选》、《毛泽东传》、《时间简史》、《苦难辉煌》、《理性的繁荣》等等,还有一些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著作,如《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理解教与学:高校教学策略》等等。当然,光阅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访谈时她还拿出一大摞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她手写的笔记:有经典语句摘录,有对理论问题的思考,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年轻人不喜欢用笔写了,都用电脑打字,我倒觉得用笔做笔记才更方便。”她笑着对我们说,“平时可随写、随记、随看、随用,我很受益。”除此之外,她还会关注中外重大热点问题,并将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运用合适的切入点,在课上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讨论。“李老师讲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时代特点,所以我们特喜欢她的课。”学生们对她的课总是津津乐道。
李老师的读书笔记
李老师备课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习惯,就是讲课前她都会跟她的爱人一起讨论教学内容、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李老师的爱人虽然从事的是高能物理研究,但他对李老师的思政课却给予异乎寻常地关注与支持。他认为立德树人、做学生的教育思想工作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处在这样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鱼龙混杂,作为未来一代,如果他们的思想不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占据,便会被其他的思想占领,所以,你们的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李老师的爱人时常鼓励她的话。“他算是我思想形成的半个老师,也是我第一个听众”,李老师说,“之所以跟他交流讨论,我也想从别人的角度、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力争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李老师还会在博士群里发起讨论,收集和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思修课是每年的秋季学期开设,虽然李老师在暑假期间已早早地把课备完,但在每次上课的头一天,她还会再根据时下发生的热点问题对教案进行完善,随时注意收集更好的案例和视频与学生分享,所以,上课前那一晚备课到凌晨一两点是常态。
备课除了备教学内容,更要备学生。在这方面,李巧针老师曾有过一次难忘的挫折。在北师大读博的时候,她任对外汉语学院的兼职教师,向外国留学生讲授《教育学》、《会话》课。年轻的巧针认真努力,自认为尽职尽责,孜孜不倦,但学生对她的评教成绩并不理想。后来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她得知她讲得内容太深奥、语速和板书太快,学生们跟不上她的节奏,毕竟他们是外国留学生。这次挫败让巧针老师吸取了教训,备课不能只专注于内容,也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思想诉求,预测教学设计会带来的课堂反应,以及讨论中的一些出其不意状况的应变准备等等。“备课的压力特别大,上课不开始,备课不结束”。
选择马院,选择思政课,这是巧针老师自己找的“婆家”,她热爱当教师,愿意做教学,与思政课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从李巧针老师担任思政课教师的那一天起,她就在思考“怎样把思政课上好”、“怎样当好思政课教师”。她的学生18级新闻学专业的谢清扬为巧针版思修课赋予了一层美好的意义:“李老师的思修课让我学会把中学生对考试的激情转换为对一门课的热爱”,这不正是学生与课程的“日久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