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何海明:《时间战场》幕后的故事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359发布时间:2018-12-06

 编者按:何海明,华体会娱乐场 广告学院教授,国家广告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广告学硕士,传播学博士,先后就读于华体会娱乐场 、中国人民大学,师从黄升民,喻国明老师;是长江商学院、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EMBA学员。1990年本科毕业留校在人事处工作。1996年作为中国首届广告学方向研究生入职央视,曾任职央视经济部,中央电视台北京未来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央视广告部副主任、广告中心副主任、主任,2015年任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副总裁,在央视广告及营销管理岗位工作20年。201610月调至华体会娱乐场 任教。著有《广告公司的经营与管理》,编著《中国品牌市场攻略》(Ⅰ~Ⅴ),《从产业变化看未来》,《时间战场》等。在华体会娱乐场 开设网络直播的公开课《企业营销战略》、《新媒体创业和创新》。目前研究的方向为企业营销战略、新媒体创业和创新、文化产业投资和体育营销。

时势造英雄:第一批广告学硕士的诞生

何教授出生在青海西宁的一个县城里,在那个当时被称作是“老少边穷”的地区,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我们都对学校没什么了解。我们那个地方既是个老区,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是边疆城市,又是穷困地区,大概就是这么个范畴。”当时我校还叫“北京广播学院”,当何海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广院时,当地的很多人还都很奇怪,“他们都觉得你这普通话说的又不好,是不是进了这个学校就要当播音员?”

那时候吸引何海明选择北京广播学院的理由很简单:第一是觉得是在北京,第二当时全国管理类专业大热,那年是广院第一届面向全国招管理系,所以我也就顺应着时代趋势报了。在这之前我是没去过青海以外的任何一个其他省份的。我就一直在那个地方,特别向往着北京是什么样子。因为教育资源,尤其是像西部地区,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我觉得都是相对比较少的。我觉得像过去相对封闭,没有互联网,电视也只是刚有,基本上是互不了解的。当时就只是顶多知道海淀哪个学校,他们有些模拟题,湖北黄岗中学有模拟题,也就这些了。其它的途径就是看看报纸,听听广播,(学校)只要分数够了就上。”

↑何海明教授

1986年何海明考到广院管理系,1993年从本校的一名人事干部考入当时的新闻系攻读广告专业的研究生,严格来说应该是新闻学专业广告学方向,这个专业第一年招生只有何海明和另一位同学(现在的张树庭副校长),于是中国第一批广告学硕士诞生了。

“其实93年上广告专业非常好,是因为我们赶上了92年小平南巡和为市场经济正名。在此之前如果一个大学生毕业不去政府、国企外企,就觉得是个体户,全家脸上无光,留在北京就是盲流。广告是当时北京广播学院离市场最近的专业,所以老师、学生心气很高,来源也很好。毕业之后自然找工作是不用愁的。当时何海明并不想留校,想出去闯闯,打印了三份简历,一份给人大,一份给北大,还有一份给央视。”

后来北大艺术系对何海明的简历很感兴趣,“因为他们95年刚招第一批本科生,让我去试讲一学期,讲《广告概论》。”讲了半学期,当时北大艺术系主任彭吉象教授说∶“准备要你了,特意给你申请了一个教师指标。”而当时央视也同意接受了他。“同学们都觉得我要在央视和北大中做选择太奢侈了,说北大有名,央视有利。我也觉得都好,难于抉择。”后来何海明觉得不能老在学校里待着,会“书生气”过重;总是从一个学校再到另一个学校也着实有些单调,最后他还是选择去了央视。

去了央视之后,何海明被分到了经济部。“央视有家公司——北京未来广告公司要独家承包央视五套体育频道的广告。领导找我,让我去当副总。”那时候领导找到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何海明是广告专业的第一批研究生,更是因为他在毕业之后出了一本书《广告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这本书是基于何海明毕业论文中所写的公司管理的人本精神,再加上他去很多大公司进行采访调研所形成的智慧结晶,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介绍关于广告公司的经营管理的书籍。“那时候我已形成自己的思想理念,同时又有一些想法和热情,也觉得信心满满,就去了。”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新时代,很多国际化公司开始走向中国大陆,“当时我采访过的4A公司也是刚刚进入中国,还在北京、上海、广州开设了办公室,我们所接触到的都是最新的、国际潮流的东西,大家都求知若渴,相关的培训也是蒸蒸日上。当年我实习的时候是在国际广告杂志社做记者,去采访现在看来都是一些大神级的人物,去不断的吸收他们的理念和他们的思想。”

这样的经历给了何海明很大的冲击:“那时候你就发现大家都特别愿意学习,拿出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学习。在我研究生的时候我也帮着大家组织过很多次讲座,请过很多人,就发现是不是广告专业的大家都在下面听。那时候我就觉得校内校外的互动是很重要的,也为我今天组织了这么多场讲座种下了萌芽。我后来发现十年二十年之后,当初上的一门一门的课我都没什么太具体的印象了,但是当时学校组织的一些讲座,我还记忆犹新。那会80年代学校思想界也比较活跃,各种作家各种大师,都来学校进行讲座,进行思想交流,这对一个刚迈入大学校园的高中生来说冲击力还是很大的。那时候从来没想过人能这么思考问题,可以这么反叛,这么否定。”

那个时候思想的大交换、大讨论直到现在都让何海明记忆犹新,他强调,人在求学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一些冲突,有一些矛盾,这样界面才会宽广,这是思想启蒙和思想激励的开始。“我就在想,一个人一生的奠定,高质量的讲堂,大师醍醐灌顶的点拨,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这奠定你的一个世界观。”这也是何海明教授组织了这么多新媒体大师课的初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