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校园心理问题,莫让悲剧反复上演

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校报浏览次数:721发布时间:2018-11-02

10月10日,浙江某双一流大学的博士生侯某,在朋友圈宣布自杀的决定后失联。14日,其遗体在钱塘江上被打捞起来,他被确认离开了这个亲友仍挂念着他的人世。此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发各界关注:我们在为这条年轻而优秀的生命逝去而感到痛心与惋惜的同时,也不得不再次把目光聚焦到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的问题上。

17年1月,山东某大学一名女大学生被发现在出租屋内上吊自杀;同年2月,广西某大学一在读研究生烧炭自杀身亡;18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名19岁大学生自杀坠亡……近年来,随着此类令人痛惜的事件多次发生,我们越来越难以否认:高素质人才自杀以及其背后的心理问题并非个例,而是亟待解决的社会恶疾。然而,怎样才能阻止类似的悲剧反复上演呢?说到底,高等学府及学生本人都应该提高重视程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向国家输送拥有一技之长、心理健全的高素质人才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是高等学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课程安排已成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殷切要求。此外,基础教育阶段心理教育的缺失、社会节奏加快给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带来的焦虑、个别导师利用导师制度对学生进行的压榨等越来越多的因素,正逐步威胁着青年的心理健康,学生群体对心理辅导咨询的需求日益迫切。

华体会娱乐场 早在1999年便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至今已走过近20年的光阴,其完善的咨询体系,专业的心理教师,良好的治疗效果收到了学子和外界的一致赞扬。日前,我校校医院新增的“临床心理科”也正式开始接诊。学校通过对辅导人员专业素质、辅导中心软硬件配置的高要求,尽力将心理关怀落到实处、放到细处。

然而,要对学生心理健康负责的绝不仅是校园,还理应有学子本人。侯某在最后一条朋友圈里写道:“我只是不太喜欢,也不太适合这个世界”“此生缘尽,只愿没有来生”。言语背后潜藏的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诚然,大学校园没有像高考那样明确的奋斗目标,“空心病”已经成为许多青年的常见病——看不见生活的意义,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真实性或价值,缺乏满足感。但我们应该坚信:大学也许是部分青年“空心病”的“温床”,却也一定可以成为“空心病”的“理疗室”。大学制度对多元价值的包容性足够强,足以满足当代青年独特的价值追求;而学生则应珍惜春光、坚定志向,怀抱积极的心态,寻找自己的定位,努力发掘并实现独特的个人价值。

另外,随着大学中心理疾病愈加普遍,社会群体以及学生自身能否正确看待此类情况也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异化下,许多学校即使有十分完备的心理档案或心理评测系统,也苦于部分学子隐瞒或谎报自己的真实情况。心理问题并非洪水猛兽或是可耻之事,它需要社会的关怀和及时的治疗,而非大众的抵触与冷眼。只有学生正视自身心理问题,才能不被它控制而走向极端;也只有社会正视青年心理问题,才能让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们,在成长过程中可以平稳地度过难关。

(编辑:黄诗雅)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