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如意:基于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体系的构建

读毛泽东《实践论》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650发布时间:2018-06-25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都是一个重大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现实为尺度的理论把握将实事求是精神落到实处,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的理论体系,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今天,重读毛泽东发表于1937年7月的《实践论》,仍能强烈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真理的光辉,《实践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

实践中认识的重大意义

认识和实践共同形成了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两者缺一不可,互相成就。也许很多人会认为“认识”不过是一种人尽皆会的普遍技能,殊不知,认识论是一门深刻且有用的学问。深刻理解认识论,以认识论为指导,自觉投身于改变现实现状的运动中去,个人和国家的发展与建设才能真正地与现实世界发生确切的关联。反观生活中很多人在人生道路上犯下的许多错误都能在认识论中找到相应的解释。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上,一部分教条主义者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装模作样地吓唬别人。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者长期据守于自身的片段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这两类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在这种境况下,毛泽东的《实践论》深刻分析了认识论的理论体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些人思想的错误所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对于认识论的阐述,不仅仅纠正了当时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二)深化认识应掌握科学方法

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表面有了初步认识。感性认识就是你看见一块横亘在路中间的大石头,形状硕大,觉得很重的样子。那么能凭借这种感觉对这个现象做出一个盖棺论定吗?能直接肯定这就是一块横亘在马路中的一块又大又重的石头吗?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问题:实际上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块石头真的很重吗?甚至,这是一块石头吗?也许,这个石头是空心的?也许,这是一个某场电影拍摄中因情景需要而制作的一个塑料模型而根本不是一块真正的石头?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在走进这块“石头”,并实际触摸,甚至刨开它,拿到化学实验室检验其成分之后才能产生。

感性认识应该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可由感性认识推理而来。其次,从没有人敢说理性认识就一定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果所有的侦探都能通过感性认识得到正确的理性认识,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罪犯将无容身之处。有时候理性认识很有可能是错的,比如一些反侦察能力很强的凶手会制造虚假现场和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这些会直接导致理性推理的错误。

那么感性认识如何具体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呢?毛泽东已经阐述过,深化认识要遵循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占有“十分丰富的”、“合于实际的”、可靠的感觉材料。第二个步骤,将丰富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却将所有的要点和精华都囊括其中。

现如今,信息科学急速发展,各种便捷的通信方式充盈着人们的生活,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方便。原材料十分丰富,对原材料的加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能从中挑选出真金。慧眼脱胎于实践,面对大量的信息,我们应该在实践中练就一双慧眼,去掉这些信息中的糟粕,留下这些信息中的精华,使得这些信息能为我们所用。这个过程就是“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首先要“去粗存精”。很多信息是粗糙的、没有营养的,好比电视连续剧中插播的广告,应当将这些东西从整体中剔除出去,留下精华,形成全是重点的剪辑版。其次要“去伪存真”,讲究养生的现代人经常在朋友圈里面转发某某食物和某某食物一起吃会吃死人类似骇人听闻的标题,然而稍微有点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抛开剂量谈毒性便是耍流氓。对于此类夸张、博人眼球的伪新闻也应摒弃。若是只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无法把事物的本质从表象当中拎出来,就不能从有用的信息中提取出它真正的价值,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算真正地认识了事物,这便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奥义。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