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人抛弃”的背后——你正在被消费

来源:校报浏览次数:257发布时间:2018-04-26

近日,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玮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文章引爆了微信朋友圈。文中以胡玮玮为例写道,当其年纪轻轻便创业套现15亿时,多数与她同龄的80后却“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长出赘肉,因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过着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差极化的对比,鲜明巧妙的隐喻——在文章的逻辑中,生活和事业的意义被定义为同龄人竞争下得以从容昂首的优越感,焦虑感被有意无意地无限放大。与其美名曰是对世人的警醒和鞭策,不如说这恰恰体现了新媒体营销者对时代心态的精准把握和消费。

其一,在于贩卖焦虑。诚然,在当代人眼中,这是一个充斥着大量压力、竞争和负能量的时代,但不论是“二孩焦虑”、“养老焦虑”还是“知识焦虑”和“毕业焦虑”,众多焦虑感带给人的不安往往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既定安全线内,并常因此成为人们拼搏奋斗的动力。而在“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一文中,这种内心甚少诉诸他人的隐秘被蓦然拔高为现实的差距,“同龄人”的亲近标签则剔除了其事不关己的性质,焦虑仿佛成为某种不容分说的罪责。人们不由自主地由此审视自己,现实的鸿沟被突兀放大,生活的无力感由此凸显。当带有煽动性的文字成功引起读者焦虑感的共鸣,媒体贩卖焦虑和消费焦虑的目的随之达成,与此同时,10000+的浏览量相继到来。

其二,在于“焦虑”标签对个体的解构。与“焦虑”一起成为形容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生活状态的词语,还包括“佛系青年”、“中年少女”、“隐形贫困人口”等——它们皆诞生自我们的新媒体。不得不说,营销者准确地抓住了当下时代人们多元的心理,不论“焦虑”、“丧”,还是“佛系”,纵然不贴合所有人的性格,但必各有其广大受众。人的自我在此被切割解构,既而丧失有待自我探寻的隐秘感,诸类特质被物化为棱角分明的具象标签。

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媒体重塑。每当新的标签语出现,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归类,并且期望在揶揄自嘲的语境中寻找认同,以维系某种脆弱的安全感。这也是大多数人对“焦虑感”产生强烈认同的原因之一。他们没有意识到,在被媒体重新定义并不断消费的过程中,有某种珍贵的自我正在流失。

“被同龄人抛弃”的论调并不能治愈大众的焦虑。相反,以标签化的话语重塑大众,受益者往往是各类自媒体,而大众的自我则在一点点被解构、消费,个体的鲜活独特性极易模糊化,长此以往,他们将盲目认可这些话语,日渐松懈然后放弃思考的能力。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