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伟:坚守教学科研岗位的“工作狂”

来源:校报浏览次数:734发布时间:2017-10-30

我校的理工学部有这么一位学术“大咖”,他是市级和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主任,是文化部首席科技专家,主持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并且和他的团队创办了全国首个自动化(演艺工程技术方向)本科专业。而就在最近,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他就是理工学部的蒋伟教授。

严于学术 宽以待人

蒋伟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丝不苟、富有威严。

“别人都说,刚看到我的时候会觉得我是一个严肃的小老头,但实际上我是一个可爱的小老头。”他如此评价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而他的学生们对此体会颇深。“当时开题的时候我就吓懵了,”一名研究生回忆第一次见到蒋伟老师的情景,“觉得这个老师很严。”

“蒋老师看起来很有威严,但实际上是个很温和的人,特别好说话,不管什么时候如果你有什么事情要找他,他都会答应。他会尽他所能来帮助学生。”张晶晶老师说。作为蒋伟老师的研究生、博士生和同事,张老师对蒋伟老师的了解比较多面。“不过一涉及学术上的问题,他就非常严格。有些研究生同学在还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写作训练的时候,论文格式有些不符合规定的地方,我觉得没关系可以慢慢来,蒋老师却绝不含糊。每一次他帮同学改论文,不仅要从内容上修改,从格式上改,还要精炼句子。每次一改就是几个小时,改好几遍,直到符合要求为止。他经常说,不同的学术杂志有不同的格式要求,必须要严格按照标准来完善论文。”

蒋伟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和其他老师的方式不同。他的学生们说,蒋伟老师最常问的一个问题就是“你的目标是什么”。他十分注重学生对于整体目标的关注程度,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有时候难免会出现“走丢”的情况,只看树木忽略森林,这个时候蒋伟老师就会站出来不停地追问学生的研究目标是什么,让学生重新回到根本问题上进行思考,及时从牛角尖中跳出来,调整方向。

“有时候去请教他一些问题,他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地方错了该怎么改,而是一步步引导思考,最后从本质上点明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儿。逻辑清晰,把你的思路从一个很小的点带到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工作之余,蒋伟老师也不再那么严肃。十一假期结束之后,蒋伟老师和他的一名博士生聊天,聊的不是科研工作而是这个假期去了哪儿玩,他还很高兴地分享了他自驾游的经历,这种反差萌顿时让她觉得蒋老师非常亲切。

虽然科研团队做的是严肃的华体会娱乐体育首页 ,但还是不乏一些有趣的团体活动,蒋伟老师会支持并参与实验室组织的年会和新生联欢会,碰到他会唱的歌他还会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唱。

蒋伟老师很满意地说,实验室的这个文化氛围还是很好的。

在学生眼中是“坚毅前行”的代名词

在我校综合楼八楼,有一间面积并不太大的实验室,但这个地方却是文化部和北京市的重点实验室。为了这个重点实验室,蒋伟老师和他的团队反复提交申请,耗费几年的时间,几次受挫之后终于成功。如果没有蒋伟老师的坚持,现在这间实验室就不会存在,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也就不会诞生。

在第一次申请失败之后,团队成员对第二次申请没有太大信心,但是蒋伟老师并没有气馁,将申请方案从头到尾仔细查看并修改,然后再申请,失败了就反思总结,再拿出一份新的方案。如此反复几次之后,终于在2014年,实验室门外的墙上挂上了两块重量级的牌子。一块是现代演艺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另一块是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当初谁都不抱希望的事情,在蒋伟老师的一再坚持下,竟然办成了。张晶晶老师说,如果不是因为蒋老师的坚持,他们团队里的成员们也许现在都不知道会在做些什么。

这种坚持,在蒋伟老师几十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中,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他的骨子里。据蒋伟老师称,他的第一份工作和矿业有关,随着政策调整,他在机缘巧合下来到传媒大学当老师。然而传媒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向可让学矿业出身的他犯了愁,但是个人需要适应集体,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判断之后,蒋伟老师认为他之后的工作方向必须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有关,和时代的发展趋势相符合,而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很有可能是未来科技的发展道路,因此他选择了文化科技方向的研究。

于是从那个时候起,蒋伟老师经历了对于他自身来说痛苦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他舍弃了原有的知识积累和学术资源,去接触全新的领域,这个转变用了至少五到十年的时间,好在他坚持了下来,并且一干就是几十年。随着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学科融合也成为了当下的科技热点,蒋伟老师的坚持为他和团队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机遇。

蒋伟老师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就是持之以恒,尽管坚持一件事会遇到很多困难,还会被人泼冷水,但都要坚持下来。在他的学生眼里,他就是“坚毅前行”的代名词。

责任当先 压力在后

作为文化科技领域的专家,蒋伟老师还承担了不少其他的职务,他的日程表上总是排满了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议程,有时候他要忙到深夜才有时间思考学术上的问题。他带领的科研团队的老师学生们常常在早上打开微信的时候看到蒋伟老师凌晨时分在群里发的一些思想火花。蒋伟老师自称为“工作狂”,有时候工作到了深夜,怕回家打扰到家人,他就会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因此蒋伟老师的办公室里总是常备一床毯子。

张晶晶老师说如果要找蒋老师,不需要给他打电话约时间和见面地点,直接上办公室找他就好。因为他总是会在办公室的,要不然就是在实验室里。有时候为了节省吃饭时间,蒋伟老师泡碗泡面,吃包饼干就继续工作。

在外人看来,蒋伟老师各种“专家”的称谓和职务也许是一种荣誉,但他感受到的却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这种责任来自于对国家的负责,对相关部门的负责,还要在战略、规划、推进实施层面负责。”

这种职责压力很大,蒋伟老师需要对文化科技领域的情况有总体的把握,对现状有很强的前瞻性,对国家总的战略需求有理解判断,并且将它们结合起来。

虽然多重身份占用了蒋伟老师相当一部分精力,但他认为这是为国家做贡献,辛苦一点也是应该的,得到了国家的信任就要去做好这份工作。从另一个角度说,这份工作对指导学生选题、开展科研工作、明确团队的研究方向以及帮助学校谋划战略路径来说都是有利无害的。

带领科研这么多年,蒋伟老师和他的团队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不过对他来说,科研成果是团队的产物,重要的不是取得的成果而是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个研究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只有贴合了国家、时代和学校发展的研究才是负责任的研究。

工作上如此负责敬业的蒋伟老师,也把这种责任感带到了家庭当中。虽然他很忙,经常浸泡在实验室和办公室里,但是每逢周末他必定抽出一天时间陪陪家人,十一小长假的时候他还当起了司机,带着全家人自驾游去了。

 

尽管获得了“北京市优秀教师”的称号,蒋伟老师内心依然十分平和,他谦虚地说,自己距离习总书记关于“做一个好老师”的4点具体要求还有差距,这份荣誉对他来说既是肯定也是鞭策。他说还会继续坚守在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岗位上,带动和培养一批团队,把科研事业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