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实】实践团队调研北京高校博物馆公共教育现状

来源:校团委浏览次数:1025发布时间:2017-08-24

(通讯员 陈莹峰 初晨辉)7月21日,北京地区高校博物馆公共教育现状研究实践团队一行六人从传媒大学站踏上了清北一日游的路程。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作为中国声名赫赫,最受瞩目的两所高校,其高校博物馆也同样独具特色,因此团队将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两所博物馆,作为此次暑期实践实地考察中高校博物馆的最后一站。

恰逢暑假,一出地铁站身边就被大批从全国各地带孩子来名校参观的家长们所围绕,中午十一点,北大门口就排满了等待下午进校的男女老少,团队进入北大校园颇费了一番周折。还沉浸在漫步雨后未名湖畔的恬静中,不一会儿团队成员就来到了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坐落在鸣鹤园中,93年开馆,中国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除了常设的青花瓷展外,团队有幸遇到了三个正在进行的特展:“未名·辞”北京大学2017届毕业生主题展、“人与自然的瑰宝”从提香到伦勃朗文艺复兴与17世纪西方版画、和“寻找致远舰”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寻找致远舰”展厅。随处可见的展示说明牌详细有条理,除了常规的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的纸质卡片,部分还配上了相关二维码,扫描即可观看展品的动图或者模型,让参观者得以立体直观地体会到海战中各舰只的特点。使用手机扫码,还可以通过官方语音讲解了解到策展人亲述、学者解读等资源。除了与移动设备的紧密结合,展馆也照顾到了参观者的多种理解需求,在展厅内放置了相关书籍,参观者可以自由翻阅。在电化教育方面,展馆内放置了一些小液晶屏,还设置了电影放映室,可以观看相关影像资料。

“未名·辞”展览也引起了团队成员们的兴趣。不同于高校博物馆的常规展览,展厅的玻璃陈列柜里安安静静躺着的是北大毕业生们在校园的数年间,承载最美好记忆的小物件——LIVE HOUSE的门票、厚厚的手写笔记、从初恋手中递过来的一对耳钉……记录的不仅是毕业生们个人的青葱年岁,更是北大在人来人往中不变的传承与人情味。这样的展览在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中不仅不显突兀,还平添了一份包容与温暖。

下午,团队一行继续来到清华,参观清华艺术博物馆。

建成尚不到一年的清华艺术博物馆相当气派,坐落在美院北侧,占地7815平方米,门口来访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部管理、公共教育……清华艺博给人的感觉都更像是一个公共博物馆。

在数个常设和特设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从莫奈到苏拉热—西方现代绘画之路”。整个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西方现代美术史的流派转变,展厅以年代划分,每个部分,都有墙上的巨大展签来介绍流派特点,而在代表画作方面,风景、人物肖像、抽象作品一应俱全。在绕行到展览路线一半时,放置有三个投影屏,播放动态的介绍视频。观众们大多安安静静地欣赏,有一些很认真地低声讨论,还有一位母亲带着小儿子,小儿子趴在地上临摹,氛围相当好。

参观完成后,团队成员有幸与公共教育与对外关系部的张明老师深谈了有关清华艺博公共教育现状的相关话题。作为一个年轻有干劲的团队,公教部秉承清华艺博艺术普及的定位,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织了多样高质的公教活动,如学术讲座、手作之美、艺博映话等,反响非常热烈,仅仅依靠微信公众号和官网的宣传,就已经达到期期爆满的程度,从还背着大书包的小学生,到高校学子,到步入社会的青年,甚至还有头发花白的老人,都以对艺术极高的热情参与着每期优质的公教活动。除此之外,由公教部负责的会员制、志愿者服务,更是以蓬勃的速度发展着,以开放的态度为每个人提供着与艺术零距离互动的机会。

清北一日行是令人振奋的。团队成员一行为自己这四年身在北京,得以接触和享受这样优质的高校博物馆公共教育而感恩,也为见到的投身于这一极其有意义的事业的,充满热情的从业者而感慨。历史、文学、自然科学……如今,它们都不应该是被束之高阁,由精英独享的展览品,而应该是以各种形式走进百姓身边,活在每个普通人心里的迷人故事。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