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扬平:珍惜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实成果

来源:校报468期浏览次数:954发布时间:2016-12-21

12月14日,学校发布公告,一批校园道路、楼馆及景观名称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校组织开展的校园命名活动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校园道路、楼馆及景观命名是学校推进校园规划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激发广大师生员工知校爱校的重要契机,对于规范校园管理、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方便师生学习生活具有积极作用。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命名工作,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做出工作部署,提出工作要求。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扎实推进,历时半年多,完成了方案制定、命名征集、网络投票、专家审议等环节,学校党委常委会在广泛聚纳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讨论,最终确定了9条道路、10处景观和19处楼馆的名称。

这次校园命名,有始有终,善作善成,成果丰硕,意义深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命名是对学校厚实校园文化的一次凝练。学校自成立之日起,即以“传媒”为特色,立足传媒,得益传媒,引领传媒,“传媒”成为学校最厚实的根基、最瑰丽的底色、最强劲的动力。建校60余年来,不管校址几经变化,不管校名如何变更,立足传媒的初衷始终不变,服务传媒的使命始终不衰,引领传媒的志向始终不灭,“传媒”成为学校文化最鲜明的标记,成为中传人最独有的气质。传媒广场、中传讲堂、中传礼堂、中传演播馆等名称,即是承载和反映学校深厚传媒文化底色与气质的鲜明体现。同时,学校迁居现址后,五十年来深深扎根于这块土地,这里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楼馆、每一株草木,乃至每一处景观,都深深地融入到了中传人的生活中、血脉里,铭刻在记忆间,从而带上了中传特有的情愫,被赋予了人格化的力量,成为了中传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立德楼、明德湖、白杨大道、梧桐南路、银杏路、竹园,一个个名字背后承载的是中传特有的文化气质,是中传人坚定的使命、担当与追求,也是属于这所学校特有文化的鲜活体现。

命名是对师生知校爱校热情的一次大激发。知校是师生天然的责任,爱校则是师生最动人的情怀。学校坚持开门搞命名,努力把命名过程转化为师生熟悉校园、参与校园建设的重要契机,转化为激发师生建设校园文化、总结凝练大学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从而唤起师生的参与感、使命感与责任感,激发师生投身学校建设的智慧和热情。事实也是如此,广大师生热烈响应,积极参与,贡献才智。在命名征集阶段,共收到校内外提交的命名方案20余套,各类名称600余个;在接受网络投票期间,共有2000余人参与了投票,同时提出了一些新的建议名称;特别是在命名发布后,广大师生又积极转发、点赞,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正是师生的广泛积极参与,这次命名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成果,师生迸发出的知校爱校热情,体现出的建校荣校情怀,令人动容!

命名也是对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次大检验。这次命名总体上贯彻并落实了“突出文化内涵、尊重历史沿革、兼顾功能方位、易于记忆传播”的命名总原则,集中体现了学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原则思路。特别是在“尊重历史沿革”方面,不回避约定俗成、广泛认同且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名称,孔子广场、文化广场、主楼、钢琴胡、明德湖等一大批约定俗成的名称得以沿用,体现了学校文化建设尊重历史传统的求实性、包容性。对于一些不符合前述原则的现有名称,则进行了重新命名,如体育场、中传讲堂、北苑餐厅、国际教育中心等异于原名的新名称,则体现了学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开放性、革新性。无论是袭用原名还是重新命名,涉及到的其实都是一个“如何看”的问题。“怀旧情结”固然要予以尊重,但是我们更应该向前看,目光远大些,心胸开阔些,因为学校的发展是无尽的事业,我们要主动适应学校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进而把学校新的发展变化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校园命名也是如此,有些名称囿于人们的怀旧心理,可能一时不易接受,但是随着宣传的深入,习惯的改变,时间久了,新名称自然就会取代旧名称。

名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命名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名称的生命力也在于使用,广大师生要珍惜这些名称,积极主动使用它们、传播它们,尽快让这些名称成为我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