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圆圆 摄影 张弦)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中国人民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11月30日,为加强中外学生交流,同时增进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中外学生交流协会在学校开展了传统文化节活动。与常规中文角活动相比,此次传统文化节规模更大,新增了更多体验性的环节,吸引了众多留学生以及中国学生的参与。活动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在二食堂举办,第二大部分在一教B501教室举行。“让留学生们更真切地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外交流协会社长朱梦迪对记者说道。
活动在下午一点半开始,干事们提前半个小时来到二食堂张贴海报、布置物资。出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此次活动包饺子所用馅料、面粉均由食堂提供,另外食堂还负责将饺子煮熟以及提供餐具。“涉及到饮食方面的活动学校会比较慎重,从安全健康方面着想的话与食堂合作是很好的选择。”中外交流协会指导老师张哲解释道。
包饺子 吃饺子 乐在其中
快一点半了,开始有学生陆续进入食堂,干事贺悦负责在门口询问参加者的忌口、过敏食物,“为大家的安全着想,不能有一点纰漏。”协会干事反复强调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人员到齐后,同学们在干事的带领下细心洗干净了手,之后进入食堂工作间开始包饺子。工作间布置了5个案板,上面各放着提前调好味的馅料以及擀面杖等用具,食堂还准备了素白菜馅以及鸡肉白菜馅两种馅料供大家挑选。
收拾妥当后包饺子正式开始。大部分留学生之前没有包饺子的经历,对于案板上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刚开始有点手忙脚乱,但在会包饺子的中国学生的手把手教学下,慢慢的学会了擀皮、包饺子。大家都乐在其中,还发挥想象包了许多形状独特的饺子来。留学生马场健夫说自己之前吃过饺子但没有包过,“我觉得饺子很好吃,这个经历很有趣。”
在等待饺子煮熟的过程中,大家进行了“夹豆子”比赛。四人一组,每人一分钟,轮流用筷子将豆子从一个盆夹到另一个盆,最后夹豆子最多的一组获胜。裁判一声令下,各组第一棒成员开始夹豆子,满场充斥着其他组员匆忙的指挥,现场一片紧张。“时间到!”比赛结束,第五组以显著优势获得冠军,也获得了最终奖品,每人一双精致的筷子留作纪念。
“夹豆子”比赛结束,饺子也煮熟了。食堂工作人员为大家分发饺子,还贴心准备了醋、辣椒等蘸料让饺子更加美味。面对着自己包好的热气腾腾的饺子,大家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最后没有吃完的饺子社长让大家大家打包带了回去,“带给自己的朋友品尝,既可以分享美味,也非常节约环保,不浪费粮食。”
观汉服 画脸谱 展示传统文化
第一个环节结束,大家转移到了一教进行接下来的活动。伴随着主持人的开场白,子衿汉服社的两名成员身着汉服款款走到台前,为大家展示了美丽的汉服。之后主持人播放了一段汉服的视频让大家更好的了解汉服,“不仅要让大家看见汉服的美,更重要是让大家解了汉服的历史。”主持人讲到。
汉服展示结束后,在主持人的示范下,大家开始了自己的脸谱创作,此外主持人还为大家详细解释了各种脸谱颜色对应的人物性格。用特制的细毛笔蘸颜料,或参照照片或独立构思,大家沉浸在自己绘画的小世界里,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己无关。为增加趣味性,协会还为大家准备了古风纹身贴,作为活动纪念,得到了大家的青睐。
画脸谱环节结束,书法协会的两名同学已等不及要给大家示范书法。简单讲解了握笔手法、注意事项后,写下苍劲有力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赢得了现场一片惊呼。大家被书法的神韵和美感深深吸引,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因所借教室有时间限制,协会启动紧急预案,带领想要练习书法的同学到48教B101教室。许多留学生完成了自己的汉字书法处女作,还有的中国学生小试身手,为本次活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中外交流协会搭建友谊桥梁
活动结束后,记者从中外交流协会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为此次活动协会准备了快一个月的时间,经历过最开始的反复修改策划,到后来的指导单位审批、与二食堂沟通、团委社联审批活动及场地后勤、保卫部审批备案,11月25日开始线上线下宣传,协会全体付出了很多努力。除常规中文角、留学生晚会外,传统文化节是协会以后想要发展的另一特色项目。
留学生从遥远国度前来,初到陌生国家心中总会有些不适,作为友好国邦,我们应从多从留学生角度着想,努力为中外学生学习外语、展现自我,广交朋友提供机会。作为学生国际交流部下唯一社团,中外交流协会是沟通中外学生的一座友谊之桥,在沟通中外学生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