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11月8日是我国第17个记者节。今年,校报带你走近活跃在校园内的几大媒体,听听校媒记者们对记者、新闻和媒体有着怎样的看法。
受访校媒记者简介(排名不分先后) :
孙秋月:文法学部2013级汉语言(应用语言学方向),保研至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华体会娱乐场 校报》历任记者,编辑,主编助理。
王艺瑾:2015级网络与新媒体(新媒体网络经营方向)专业学生,华体会娱乐场 官方微信学生主编。
刘雨洁:2014级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现任校电视台中传新闻七组责编。(图中左三)
雷笑东:华体会娱乐场 广播台ICQ Station 节目组责任编辑,华体会娱乐场 英语广播台CittTempo节目组制片人。
郝帅:2014级新闻学专业学生,现任《新传时报》及其微信公众号《新传行动派》主编。
提问1:请问你为什么会选择在校园媒体做新闻?做了多久呢?
孙秋月:因为喜欢和大家分享新鲜事和新鲜观点,享受走在事实第一线的感觉。从大一到大三不间断做了三年。
王艺瑾:高中时就一直很想学新闻专业,但是现在大学学的是新媒体营销,在官微这边做新闻算是圆梦吧。从入学到现在做了一年半。
刘雨洁:因为想近距离接触一下新闻行业,多学习和传媒相关的东西。在电视台两年多了。
雷笑东: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特殊的理由,入学时对自己的英语比较有信心,所以选择加入了校广播台的一个英文节目组,大一的一整年都是这样度过的。
郝帅:我大二时在同系师哥的“安利”下加入《新传时报》。我是新闻专业的学生,所以《新传时报》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做新闻的能力都在这个平台得到提升。
提问2:你对“记者”这一身份有什么理解?从事了一段校媒记者工作后,这种理解有变化吗?
孙秋月:我觉得记者的身份太多了,有记录,传播,启蒙,互动等等。记录者和启蒙者,传播者和互动者,每一种身份都是不同的维度,都有不同的特性和责任。但是维度千变万化,“真实”的核心是不变的。
王艺瑾: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而且在官微这里做记者以来,我感受到这里,记者不仅仅是记者,还是作家,是摄影师,是设计师,是策划人,是产品经理,是十八般武艺精通的微信小编。
刘雨洁:记者这个身份的宝贵在于对真相的探求,向观众传递真实的信息,帮助观众了解事实真相。现在大家拿起手机都可以“全民皆记者”,但我认为记者的职业素养能够让他传递真实的、正确的、有效的信息。
雷笑东:我认为的“记者”应该是一个信息的采集者、整合者和传播者:记者负责采集各种各样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然后按照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伦理进行整合,再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
提问3:到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作品?
孙秋月:还没有能让我百分百满意的,希望以后能做出更好的。
王艺瑾:采访星战7 合成总监、采访美队3 环境总监、采访《奇葩说》导演组、采访《谁的青春不迷茫》导演……
刘雨洁:《在中蓝楼下超市买东西,还敢不看保质期吗》这条,当时我们新闻七八组刚成立,这条已经是比较不错的现象类选题了,之后也会继续努力。
雷笑东:之前做过一期英文广播剧,内容是发生在巴塞罗那的一个女主人公在梦境中与恶龙搏斗的故事,掺杂了高迪建筑的元素在其中。我在写作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在配音、后期制作上也有很多思考,而且也得到了很多听众的积极评价。
郝帅:最满意的作品是我们公众号之前做的天桥老人那篇,得到了社会上很多反响。
提问4:通常你们会通过哪些渠道去挖掘选题?择取标准是什么?
孙秋月:通过和身边同学聊天,了解所关注的事情,找到其中的新闻点。标准就是对同学们真实新鲜,有用。
王艺瑾:白杨网、新闻网、校公众号(传媒团英,中传新闻等),以及其他学校的官微。我们的选题标准是——严肃活泼。严肃是因为我们代表学校对外发声,选题的策划与制作非常谨慎;活泼就是我们要打破官方的高姿态,融入到同学们的生活中去。
刘雨洁:一般还是从身边挖掘,做一些校园里发生的和同学们息息相关的,或者可以提供一定信息和服务的选题。
郝帅:也没什么渠道,一般都是自己生活中的观察。最多也就是找找别的公众号发的选题总结,但是它们只能用来做一些快讯。平时生活中做选题还是要靠自己的发现。
提问5:这次我们的采访对象包括广播、电视、新媒体和纸媒这几种,你认为与其他几种媒介相比,你所在的媒体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优势与劣势?它有什么经常受到外人误解的地方吗?
孙秋月:校报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校报”,这也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权威性。所谓“劣势”一方面可能是纸媒的身份,另一方面,选题不能由着我们的性子来,要考虑到对同学们的引导和影响。
王艺瑾:新媒体,优势是最大程度贴合了目前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符合现代人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劣势是新媒体门槛低,相对来说,新媒体人的新闻专业素养不及传统媒体人。很多人误认为“新媒体就是好,传统媒体就是不好”,其实新旧媒体的概念是相对的,现在我们认为的新媒体(微信微博等)再过几年也会成为传统媒体。但是不管媒体形态怎么变,总会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媒体人应该探寻的。
刘雨洁:应该说是更加专业性吧,电视新闻不像新媒体有那么多的展示方式,要依靠画面来呈现出信息量,拍摄写稿剪辑都是需要更加专业性、规范性的操作。所以这也让电视新闻在某种程度上看起来死板,但是电视新闻也有很多亮点,一条好的选题如果用电视报道的形式呈现,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会远比新媒体、纸媒让人印象深刻。
雷笑东:广播是一种针对声音的艺术,可能不会有电视那么让人眼花缭乱,也没有纸媒直接,更不如新媒体灵活多变,但是是一种非常传统非常方便的媒介。广播解放了人的眼睛,在经历了各种图像、视频的轮番轰炸之后,只使用听觉获取信息,也是一种享受。
郝帅:新媒体被认为肤浅是因为,现在大部分我们看到新媒体的文章都是一些轻松化娱乐化的风格。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还有很多新媒体公众号也在做一些相对深度、相对严肃的内容。所以到底肤不肤浅其实只是一个阅读方式的区别。以前阅读方式,是读一本书,可以进行反复阅读。但是现在很多新的推送就是花闲暇时间看一看。所以这只是阅读方式的原因,而不是推送本身的内容变得肤浅。
提问6:结合上面的问题,你怎么看待传统媒体被唱衰这一现象?(结合京华时报被指停刊之类的事件)你认为它们该怎样应对?
孙秋月:传统媒体与其说是唱衰,不如说是迎来一轮重新洗牌。冲击过后,会留下一批更高质的传统媒体,形成和新媒体共生互补的生态吧。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是唱衰不如说是挑战。
王艺瑾:传统媒体如果不进行数字化转型的话,衰败是必然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建个客户端和公众号这么简单,真正实现新旧媒体的融合,这是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刘雨洁:每个媒体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唱衰也许是现在某种趋势,但是传统媒体的存在必有其价值。
雷笑东:传统媒体的衰落是大势所趋。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彻底颠覆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坚守传统媒体可能有一种悲壮的感觉,但是想要在这个时代继续存活,就必须要适应这个全新的态势,至少不要逆势而为。
郝帅:纸媒已死,我认为是个伪命题。那得看纸媒是怎么做的。尽管大家现在看纸媒确实是少,如果你想做一个能覆盖大范围(整个北京地区)的报纸,那肯定是竞争不过新媒体。但是如果你能发掘纸媒的特色,比如像《新传时报》这样做社区报,做给特定的受访对象看的新媒体,我觉得还是有很多生存空间的。
提问7:你们会建立反馈机制吗?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会从哪些方面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孙秋月:纸媒的互动性肯定不如新媒体,所以我们建立反馈机制的方式是通过搭建新媒体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以校报这一媒体平台为基础,进行全媒体的尝试,实现各种媒体形态之间的优势互补。
王艺瑾:目前我们官微的反馈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主要是通过后台留言和用户互动,光靠这一点太薄弱,需要改进。
雷笑东:我们节目组有自己的微博,会积极转发节目并且号召大家评论。作为一个英文节目,我们的受众相对较少,所以更多地需要去考虑听众的需求,降低难度。
郝帅:肯定就是优先看阅读量,还有评论数量,包括转发量,这些是公众平台上直接能看到的。
提问8:你觉得商品经济时代做新闻最重要的是什么?
孙秋月:的确,经济收益是媒体发展和吸引人才的必要保障,但是更重要的是,做新闻要在合理合法合乎道德的前提下去取得收益。媒体和媒体人应该坚守自己的底线。
王艺瑾:新闻产品化。既要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也要实现个性定制。
刘雨洁:沉住气,踏踏实实。
雷笑东: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利益和情怀追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现在的社会媒体环境真的说不上好,新闻真假难辨,劣币驱除良币,很多媒体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大肆炒作假新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社会是有自净能力的,公众不会任由违反公序良俗的事情任意发酵,也会去选择支持符合道德要求的新闻,所以重点就是要取得这个平衡。
郝帅:商品经济时代早就到来了。我觉得你的意思是说新媒体时代吧,新媒体时代做新闻最需要的当然是贴近受众。因为不再是以前那种单向传播,受众的互动变得更加重要。我们的选题肯定也要有这方面的考虑。
提问9:你有参与过校外的媒体实践吗?认为校内外的媒体运作有什么不同?特点和目的分别是什么?
孙秋月:在财经杂志实习过。校外的更流程化,有种大工厂生产新闻的感觉,校内的更自主,学习的意味更浓,更像是在上一门新闻实务课。
王艺瑾:有,在校外的公号做的话追热点的速度要更快,比如朱莉皮特离婚的事情,我早上刚知道,中午就得把稿子写完了;内容选材的范围更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刘雨洁:没有参与校外的媒体实践。
雷笑东:我曾经为一个公司的公众号制作过推送,从两个不同媒体的经历来讲,校外的媒体更多注重的还是商业推广的角度,不会过多考虑伦理等问题。校内媒体更多是一个学生实践专业知识的平台,校外的媒体就有更多其他的目的了。
郝帅:我之前接触过一些业内人士,对比之下才发现,在校园做新闻还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环境。虽然校园媒体和真正的行业现状存在一定差距,但其工作强度还是远高于其他社团组织,我们也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一旦有突发事件,就要想办法赶到现场进行第一时间的报道。
提问10:今后还会继续自己的新闻之路吗?
孙秋月:当然会。或许不是一辈子,但我人生很重要的一段旅程肯定会是在新闻路上的。
王艺瑾:会,如果可以的话,第一份工作会选择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大型媒体的新媒体部门。
刘雨洁:要看毕业以后的工作走向,其实我感觉应该不会再继续,可能想尝试更多不同的工作吧。
雷笑东:还会继续。我很想成为这种优秀的采集者和传播人,把更多更加准确、更加对这个社会有益处的消息报导给公众。
郝帅:我觉得还会继续吧。有舍才有得,做新闻有辛苦也就有不为人知的快乐。当自己的报道被关注,被很多人主动转发,内心的成就感是其他职业不能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