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欣:“一带一路”需求下的国际汉语教育

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浏览次数:1069发布时间:2016-10-24

伴随着中资企业和民企华商“落地开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正掀起一股“汉语热”。当地民众越来越意识到,学好汉语是机会,也是财富的源泉,因为懂汉语更有利于找到工作。由此带来汉语人才的需求空前高涨。这为国际汉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汉语学习离不开好词典。目前急需针对沿线国家不同语种的词典,特别是与沿线国家对接的外交国情、政策法规、国际贸易、医疗卫生等相关的多语种词典。当国内还在酝酿之时,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的中文学者已在当地出版了《汉俄外交词典》,这说明词典编纂和出版已是当务之急。

学习汉语少不了好教材。好教材少不了好故事。好故事不仅要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该有沿线国家的故事。阿凡提的故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我们口中的阿凡提出生在新疆吐鲁番,可是土耳其也有一个阿凡提,乌兹别克人说他出生在当地的布哈拉,阿拉伯人说他出生在巴格达。不管阿凡提出生何处,在中国、中亚、西亚和阿拉伯人民心中,阿凡提已经成为智慧、欢乐的化身。这样的故事在沿线国家比比皆是。比如,中国的皮影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伊朗、埃及、土耳其等国家,至今土耳其的皮影艺人还保留着中国皮影戏的演出形式。还有中国的民间乐器唢呐最早源于波斯、阿拉伯,沿着古丝绸之路流传到中亚和中国,有学者甚至认为“唢呐”一词就是波斯语“Surna”的音译。教汉语时首先从学习者熟悉的故事入手,从讲故事的角度编写汉语教材,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好汉语更需要好老师。好老师包括中国老师,也包括沿线国家的本土老师。围绕着“一带一路”的汉语师资教育,不仅需要汉语基础知识和外语能力,更应该注重民心相通的教育。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国立大学的孔子学院就以“文化互动、情感交融”的办学理念,开展各种民心相通活动,其中的家访活动加深了师生间的感情。此外,中亚的几所孔子学院还提倡师生互学互助,中国老师学习所在国家文化艺术,而本土老师对中国的书法、武术、京剧产生了兴趣,成为“中国迷”。

用民心相通的国际汉语教育搭建起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之桥,为“一带一路”的共同繁荣和经济腾飞助关键之力。

*作者邢欣系华体会娱乐场 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曹琬晨)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