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增玉:行业性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探究

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浏览次数:1077发布时间:2016-09-30

那么,专业行业性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和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对此我认为应该从几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应该重新定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在2012年以前基本上是做大做强,各个内涵和历史、学科和水平不同的大学都提出了办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些行业类大学也不甘落后,如提出了办成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师范大学,或世界一流传媒大学等。其实世界上虽然有著名的专业类大学,但都是工科、艺术与科学为主的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或音乐美术学院等,而麻省理工学院虽然以工科著名,但实质也是综合性大学。单纯的师范或传媒类的世界一流大学基本没有,所以提出这类口号,反映的是追赶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扩招、合校、专升本等做大做强的举措不断,国家行为的“985”与“211”高校建设就是这种指导思想的实践。应该说,这些举措和行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2012年以来,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思路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了更为实事求是的变化,即分类目标建设,国内历史形成的一流大学在一定时间内向世界一流迈进,非国内一流但某些专业一流的大学向世界一流学科迈进,不再笼统地要求上百所“211”及数十所“985”大学都要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这种以中华民族百年复兴为目标的大学建设指导思想和教育思想的深刻变化,势必影响各个层次和类型高校在办学思路与理念、学科与师资、教育教学、课程教材、培养目标与体系的一系列体制性变化。

第二,行业和专业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明确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从各个学校的专业性质出发,明确此专业建设的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教学体制与建制,决定教育教学、课程教材、教学手段与模式等,教材、课程和学科建设都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中心而运行。有了明确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接下来就应该明确或确定如何在中文专业教学实践中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材,或开发建设适用的教材,如何在选用教材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

第三,坚持国标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教育部高教司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建设目标的国家标准,这是各种类型大学的中文系或文学院在教材、课程和教学上都要遵循的指南,都要达到这个基本国标的要求,按照这个要求培养中文人才。目前,各个类型大学也都是按照国标要求设置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但是,由于如上所述的各种类型大学的性质、学科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在遵循国标的基础上,也要从自己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教材、学科与教学设计上,应该灵活变化,适当增减,适用为主。以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和课程为例,综合大学强调的是深广与专精的统一,所用教材的史学性、学术性、分析性、理论性、阐释性比较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史学知识的广深通博、文本分析与理论阐释能力的强大,师范大学重视的是史学与文本、历史与美学的兼容,强调通过该课程和教材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与赏析能力,以适应未来教师职业的要求。众多专业性和行业性大学中文专业,就不能盲目跟着综合大学和师范大学的模式走,而应该结合自己学校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自己既遵循国标又有自己特点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如理工农医类大学中文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和教材,应与其他中文课程一样,重在基础性与文本性,不求广博精深;新闻传媒和艺术类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也不必过分强调史学性与理论性,而应将文本性与赏析性、基础史学性与文学的艺术性作为教材建设与使用、课程教学目标与方法的重点。总之,行业类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与教学,在坚持和执行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国标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一定都要结合本校所属于的行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开发与选用合适的教材,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式的跟随综合大学或师范大学的模式,形成自己的教材与教学模式。

第四,我国现行的大学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和教育的模式,总体上带有五十年代接受的前苏联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的影响,讲授中国与外国的文学史时,重视史学性、系统性、理论性、思辨性,强调文学史的发展规律与不断“进化”和进步的演进,各个高校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与教材,也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历史留下的痕迹,故此我们重视讲文学史与文学史的系统性——很多时候都是我们自以为正确的文学史观念和规律意识驱使的结果。其实历史与文学史规律既有真实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和建构的一面,特别是文学史,往往是规律和非规律、发展前进与保守固有、历史理性与感性随意的统一,因此重视对历史规律与发展轨迹描述的文学史,难免把生动多元、百花齐放的文学现象硬塞进设定的文学史框架与模式之弊。与前苏联和受苏联观念与模式影响的中国大陆的文学史教材与教学不同,欧美日本的大学一般不讲授刻板的体系化的文学史,而是重视对历史进程中的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的文本的讲授和教学,培养学生文学的、美学的、艺术的感知与审美能力。鉴此,我国目前综合和师范类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经出边了淡化体系化历史而重视文学现象描述的教材与科学模式。作为行业性大学,特别是像新闻、传媒、艺术类大学,就更应该淡化大一统的文学史教材和教学模式,着重开发建设以文学作品和现象感知、鉴赏、审美、领悟、分析为主导的教材,并用之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