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鸥等:关于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对话

如何超越王国维

来源:华体会娱乐场 浏览次数:2814发布时间:2016-06-27

对话嘉宾:姚小鸥(华体会娱乐场 教授)康保成(中山大学教授)   

主持人:关爱和(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时间:2016年3月24日                                   

地点:河南大学文学院学术报告厅



主持人:百年前,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出版,奠定了中国戏曲史研究的基本框架。能不能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有所超越,如何超越,这是一个大题目。今天我们邀请的两位嘉宾,康保成教授和姚小鸥教授,都是从河南大学毕业的。河南大学的戏曲史研究,有几代学人的传承。《中国戏曲概论》的作者卢冀,30年代曾在河南大学工作。《戏曲丛谭》的作者华锺彦教授,是小鸥教授的导师,在河南大学工作过数十年。研究傩戏的第一本专著《中国傩戏史》的作者孙作云,是河南大学教授。我和保成教授、小鸥教授共同的老师李春祥先生,是研究元杂剧的知名专家。河南大学早期的毕业生樊粹庭,是著名的豫剧改革家,被称为“豫剧之父”。因为有这些原因,光明日报的《国学》版、《文学遗产》版和嘉宾们选择了河南大学作为这个话题的对话地点。现在请康保成教授开讲。

康保成:1913年,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连载,连载了一年完毕,1915年开始出单行本。今年是2016年,刚刚一百年多一点点。这一百年当中,在中国戏剧史、戏曲史的范围内,涌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新的材料、新的结论、新的研究方法,乃至到了现在,当我们议论起来的时候,常常谈到,如何进一步把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往前推进。

过去很多著名的学者,已经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王国维稍后,有吴梅;再稍后,有齐如山。我曾经把他们三位称为“民国时期研究戏曲史的三大家”。这“三大家”分别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王国维是以文献考据为长;吴梅的特长是研究昆曲格律,包括度曲、品曲,他是名副其实的曲学大师;齐如山和梅兰芳合作,密切地将戏曲研究和舞台艺术结合,在把中国京剧推向世界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自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以来,“百万的后学”(郭沫若语)相继开展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所以现在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是有底气的。这个底气是我们的前辈奠定的。质疑王国维,对王国维进行商榷,或者说是批评口气最严苛的一位是任中敏先生。你看他的《唐戏弄》,上下两册,非常厚重,对王国维进行批评。今天看,这些批评有些是对的,有的不见得是对的。下面我要说,讨论如何超越王国维,首先要正确理解王国维。

有的人并没有正确地认识王国维,甚至把不属于王国维的东西安在他的身上去批评他。我觉得这是有问题的。

比如,王国维说“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这个观点,我觉得非常重要。什么是真戏剧?难道还有假戏剧吗?不是的。他说的是成熟的戏剧。这体现了他的戏剧史观,也就是戏剧史发展的阶段论。在他看来,戏剧发展是有阶段的。他的《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用的是“戏剧”。到了宋元阶段,他用的是“戏曲”。他又说:“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通篇来看他的《宋元戏曲史》和其他著作,基本上是把“戏剧”和“戏曲”分开的。他认为戏曲就是成熟的戏剧。任中敏先生质疑“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的提法,我觉得这种质疑是值得商榷的。

再如,王国维不止一次地提到戏曲文体的特征是代言体。“元杂剧于科白中叙事,而曲文全为代言。”这二体兼备以后,中国之“真戏曲”出焉。有人质疑“代言体”的说法,提出了演述体的说法。其实,如果说元杂剧的剧本里面有一些说唱的基因,有第三者叙述的口吻留下来,这是对的。但如果否认了元杂剧大体上为代言是不对的。元杂剧在主体上就是代言。

再有,王国维写过《古剧脚色考》。有人认为宋杂剧里面的脚色不是脚色,而是杂剧色,矛头也是直指王国维。我觉得这是没道理的。因为脚色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比如“参军戏”,参军苍鹘,那你说他是“参军色”不是“脚色”吗?我觉得是,只是它和后面的“生旦净末丑”,在含义上有不同。因为中国戏曲在宋元才成熟,在成熟之前,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它们都是脚色。

还有一点,是要跟小鸥兄商讨的。他写过一篇文章,批评王国维的“中国戏曲外来说”。王国维从来没有说过中国戏曲是外来的,你批评他干吗?


姚小鸥:这个问题涉及到如何从理论上把握王国维的戏剧史观,是我跟保成教授在戏剧史关键问题上产生分歧的要害之点,本来想放在后面说,既然保成教授点出来,就在这里作一回答。

王国维的戏剧史观是什么样的?在王氏的理论中,戏剧的发生、演变、成熟的过程是怎么样的?这要从发生学和形态学两个角度来看。王国维的戏剧史框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先秦巫优到汉代百戏,这是戏剧的萌芽阶段。在第二个阶段,中国已经形成戏剧,虽然还比较简单,这是什么时期呢?


康保成:汉代。

姚小鸥:北齐!

康保成:汉代!

主持人:请小鸥教授讲一下为什么说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在北齐才开始形成。


姚小鸥:在《戏曲考源》中,王氏对此有所解释。他说,汉代虽有歌舞,“然所演者,实仙怪之事,不得云故事也”。在《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中,他说:“古之俳优,但以歌舞戏谑为事。自汉以后,则间演故事;而合歌舞以演一事者,实始于北齐。”“后世戏剧之源,实自此始。”具体来说,王氏认为中国戏剧之源,始于《钵头》一剧的传入。他说,北齐以外族入主中国,“其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时入中国”“此时外国戏剧,当与之俱入中国”,而“《钵头》一戏,其最著之例也”。王氏认为,唐代最著名的一些戏剧如《兰陵王》《踏摇娘》,“皆模仿而为之者”。

王国维认为,中国戏剧的成熟是在宋金时期。彼时已有“纯粹演故事之剧”,但由于“其本则无一存”,故“论真正之戏曲,不能不从元杂剧始”。王国维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以现存文献作为他作出重大学术结论的依据,这是他把戏剧成熟期定于元代的原因。王国维认为,此时中国的戏曲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达到了成熟:“此二者之进步,一属形式,一属材质,二者兼备,而后我中国之真戏曲出焉。”他所说的“真戏曲”的“形式”也就是乐曲,“真戏曲”的“材质”也就是内容。二者皆出于中国,“创之者,实为汉人”。所以他说,中国戏曲的产生源自本土,“不能谓之自外国输入也”。粗看这与他的中国戏剧成因外来说矛盾,实则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分别谈论的是“戏剧”与“戏曲”两个发展阶段,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关于有人认为宋代只有杂剧色而没有脚色的问题,保成教授的意见是正确的,但他还没有讲到位。宋代只有杂剧色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是没有搞清楚“杂剧色”的性质;从根本来说,源于过分低估宋代戏剧发展的水平。这是涉及到对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估价的大问题。上世纪前半期开始的过低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问题,到现在并未真正解决。实际上,通行的戏剧史论著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它的影响。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