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新知楼,《融合新闻报道》课堂。
一位身着蓝白相间半袖衬衫、身形颀长的年轻教师,正在三尺讲台前游刃有余地讲课。他语速很快但逻辑清晰,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笔者对这位老师的第一印象,“温文尔雅”或许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张老师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他的课从来不会枯燥。”——学生口中的张老师,就是我校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刚刚荣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的张龙副教授。
心存感恩 不敢懈怠
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由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出资一亿港元,与教育部合作成立。为鼓励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自1986年起设立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奖励全国100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青年教师。设立三十年来,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已成为国内高等教育领域标准较高、影响较大的奖项。
这是张龙老师继2015年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高创计划”中“青年拔尖个人”项目之后获得的又一项高层次青年人才奖励。获奖后的张老师很平静,他说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感恩。
“首先要感谢学校和学院两级机构对我们这些青年教师在业务和个人发展方面的大力培养。”我校目前正处在飞跃式发展中,近年来通过设立“白杨学者”、“优秀创新团队培育工程” 和“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项目,力求在未来几年间培养出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力量。张老师曾在2013年入选学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三年来受益良多,此番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是与学校的培养密不可分的。
除了学校的培养,张老师还非常感激学校诸多前辈师长的帮助。他一直记得自己刚从央视调入学校工作的时候,在教学方面还比较稚嫩。但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电视学院众多前辈的指导——朱羽君教授、徐舫州教授、高晓虹教授 …… 这些德高望重的名师都曾在他初登讲台之时手把手教他怎么上课。很快,他就褪去青涩,在讲台上找到自信并获得师生们的广泛认可。
“奖项和认可都只代表过去,更重要的还是要做好当下的每项工作,目光向前看,毕竟前方的路还很长。”张老师如是说,未来他还有更多的目标要去努力实现。
“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教新闻’和‘做新闻’之间有太多异曲同工之处。”秉持着和“做新闻”一样的专业主义精神,张龙老师在“教新闻”方面不敢有半点懈怠。“不管这门课讲过多少轮,开课前的那个暑假或寒假一定要把下学期要讲的课再从头到尾准备一遍。只要第二天有课,那么前一天一定很晚才能睡,因为要绞尽脑汁地找出一些最新的案例或热点话题以备教学之需。”
2013级广播电视学硕士蒋烨红至今记得张龙老师第一次给他们上课的情景——“那时他刚从剑桥回来不久,我记得他用一段BBC新闻的宣传片开头,立马就营造出一种做新闻的紧张感和使命感。紧接着,他又拿出了最新的英国电视节目和BBC纪录片给我们做案例分析,真是让人眼界大开。”
2014年3月8日凌晨,马航MH370航班失联,消息震惊世界。当天,张龙老师正在给我校2013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辅修双学位上课。时至正午,关于MH370航班失联的报道已经沸沸扬扬,张老师马上利用午休时间上网检索并下载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十几条直播报道视频案例,并迅速调整了下午讲课的方案,结合当天上午的马航MH370失联报道给学生们讲解“突发事件直播报道”。虽已时隔两年多,很多学生却都还对此事记忆犹新。
勤奋治学 言传身教
硕士毕业已有三年的鲁昕鑫,回想起张龙老师对自己毕业论文的指导,仍然觉得印象深刻。“那时候他还在剑桥,北京时间晚上十一点给我打来国际长途电话,说他原本对我的论文抱有很大期望,但第一稿却让他很失望。”也没顾得上批评几句,张老师就赶快帮她从头至尾又梳理了一遍思路,并逐章逐节总结了主要观点和思路。
那一年,鲁昕鑫在论文答辩中得了优秀。答辩之后,她特别感慨地给张老师发了微博私信——“是您的严格要求和指导才有我今天的成绩。”她更坦言,这件事让她懂得了“要去珍惜身边每一个还愿意严格要求你的老师或上司”。
对于张龙老师的“龙门弟子”而言,要求严格、认真负责、细致严谨是他们对张老师的一致印象。“对于我们的作业,他会字字推敲,看语句是否通顺。对引用的网络信息,他会一个个点开引注中的网页链接核实。遇到英文文献,他也会认真查看原文,审核翻译是否恰当,有没有改变原意。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对我们的影响真的是挺大的。”2015级新闻与传播硕士廉晓昱同学如是说。
然而,张龙老师的严格,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自己。对于自己上交的每一份材料文件,张龙老师都要前前后后校对好几遍,确保没有错别字和格式错误;经手的每一封电子邮件,哪怕只是发给学生的一份表格、一份通知,他也一定会完整地写上主题、称谓、正文和落款。这样追求极致的完美主义,让人很难不与他的星座联系在一起,而张老师也从不避讳自己是“典型处女座”这个事实。
但是,在旁人看来,拥有这样性格的人往往过得并不轻松。张龙老师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中国播音学学科体系创立者、曾培养出无数“名嘴”的张颂教授,就曾在为张龙老师的专著所撰写的序言中“毫不客气”地指出:“完美主义的追求,理想主义的愿望,对自己的要求过于苛刻,对他人的期待过于宽容。这样,往往生活得十分辛苦,也容易造成微观的繁杂和宏观的空灵。”
张颂老师这番“毫不客气”的话语更像是一位长者语重心长的叮咛。然而,在张龙老师看来,自己并不是在追求完美,“哪怕还剩一分钟的时间,哪怕只是再改进一点点,也值得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为的就是少给自己留下遗憾。”
君子端方 温良如玉
只要与张龙老师多交谈几句,你一定会惊讶于他丰富的知识储备。谈笑间,大段的诗篇和名句信手拈来。事实上,读书占用了张老师业余生活相当大的比重。他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所涉猎的书籍从专业的新闻传播学到散文、杂文、诗歌,甚至还有几米的漫画。
“做新闻最可怕的就是少年老成,觉得一切都见怪不怪。”他主张学新闻、做新闻都要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不同领域都抱有一颗好奇心。这也是为什么他经常推荐学生去看《红楼梦》 这样的古典名著。在他看来,书中有很多关于社会发展和人性探讨的内容值得去关注,而且阅读这些典籍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媒体人的表达方式。他认为,新闻首先是对社会的反应和认知,而新闻人关注的正是行进中的大时代和小人物。
张龙老师特别喜欢用“江湖”来比喻这个大时代里充满变数的新闻业——“‘江’是什么?江是滚滚洪流,你会觉得有一泻千里的气势,它象征着我们所生活的转型期社会每天都在经历这发展变化。‘湖’是一泓静水,恬淡而安详,它象征着我们内心的要有一种清明的理性来面对着身边的变化。这种淡定的理性我们知道应当如何去认识变化,去选择自身的定位,也就是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种“清明的理性”,与张老师一直崇尚的“君子端方”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君子端方”,是说真正的君子内心始终端正方直,坚守自己的原则,而“君子端方”的后一句,则是“温良如玉”。
“私底下与张老师交流的时候,从他身上学到最多的,是为人处世的那种阳光的态度。”说到这里,研究生蒋烨红颇为感慨,“三年研究生读下来,才真正懂得他总说的那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张老师总会提及,做新闻职业需要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去打交道,去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于是,新闻人自己慢慢会越来越懂得包容,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设身处地的为别人思考。这样一来,自己的心境也就更加开阔,更加悲悯,才能养成“温良如玉”的性格。
在张龙老师看来,他所崇尚的“君子端方,温良如玉”的境界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达到,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会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和学生一同成长,一点一点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