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等发展目标。相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从“推动”到“成为”,一词之变,意味着在未来五年间,文化产业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增长、创新创业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提质转型升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十三五”规划纲要也进一步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时期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文化为灵魂,培育国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切实关注老百姓文化民生,关注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十三五”时期的重要任务。“文化”应成为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文化向经济社会全领域的植入、渗透和融合,赋予各类载体活的文化内核、文化属性、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文化价值和创新创造精神。
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保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增强全社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加快凝练文化DNA,孕育文化经济,形成以产业为“体”、产品为“桥”、文化为“魂”的新局面,因需制宜、链接市场,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要求、动力需求和实现路径。坚持生产社会效益良好的文化产品,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精品。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创新为驱动,营造经济提质升级的内生动力。
从“十三五”主要指标来看,经济发展有4个,创新驱动也有4个。文化产业“补短板”以及未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特别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为文化产业未来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近5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一直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14年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占GDP的3.77%,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十三五”时期,实现创新驱动应以科技创新为基础支撑,以文化创新为引导,以设计创新为方法。尤其是通过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诸多知识要素,以需求为导向,发挥人的创新、创造、创意能力,大力发展设计服务型制造业,达到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促进文化消费、营造经济提质升级的建设目标。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以改革为先导,全面提升文化消费的供给能力。
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出发,“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抛弃低端、不合乎人民群众口味的文化产品供给,避免盲目生产,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提升文化消费品位。“十三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和扩大文化消费将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两个重要的着力点。
近年来,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稳步提升,人民群众对于消费的需求已从生存性向发展性升级,但目前国内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供给水平无法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因此,作为文化消费的主要支撑力量,文化产业要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公共文化服务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导向和市场,营造文化氛围,培育消费习惯。
文化消费的供给侧改革,关键是要健全产业要素市场,提高生产效率,做大做强文化企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生产提供丰富优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不断提升文化生产水平,促进文化消费品质。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简政放权,进一步激发文化市场活力,引导企业以质量和内容为基准,以更新和多元为目标,不断提供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
十三五”末也就是2020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日期,二是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文化治理制度基本成型的时间。这意味“十三五”期间,文化产业将极大地释放文化生产的活力,激活中华文化的发展动力,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