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创”之“敦煌守护者传奇”

来源:校报浏览次数:1633发布时间:2016-04-21

这是一个由四名新闻学的女生和一名数字媒体技术的男生组成的团队。王策、刘信彤、吴雨瑶、蒙婷柔、俞启航,都是2013级的学生。在接到学院下发的关于遴选2015年华体会娱乐场 “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的通知后,5人一拍即合,决定组队参赛。王策是项目负责人,俞启航是她找来的“苦力”,两个人均担任中传电视台新闻栏目记者团三组责编。

只要不在北京,哪儿都行

定选题是前期工作中最艰难的部分,五个人根据当时的时事热点和各自的知识储备,约定各自提出两个选题。“云南缅甸边境村的炮火”是十个选题中的一个,最后因为担心安全问题而被否定。提出的选题中鲜有调查地点在北京的,“一直呆在北京没意思,当时就是想出去”。

选题的确定是在一个宿舍断了电的晚上,俞启航通过手机视频参与了这次“会议”。“大音希声——敦煌守护者传奇”,计划成品是一个2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和一篇调查报告。定下选题后,几人四处联络资源,指导老师方逸华给出很大帮助。方老师的恩师吴缦同《青海石油报》的前任主编一直保持联系,通过吴缦老师的关系,几人联系到了他,杨海平先生。杨先生的儿子曾经在敦煌工作过,帮忙联系了青海油田爱心车队。负责接待他们小组的是王海平和胡小龙,两人长居敦煌,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免费提供顺风车,“很热心肠,帮我们联系了很多当地的资源”,小组展开实地调查时一直承蒙两人的照顾。

选题通过审查后,他们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查阅很多相关资料,“看了资料之后觉得那边的故事和历史很多”。兴奋过后,他们只希望用自己稚嫩的手记录这段传奇。

这实在不能称为有趣的体验

八月份,暑期实习结束之后几人分别前往兰州,从兰州碰头一起乘火车抵达敦煌。八月份的敦煌一片炽热。“为了做大创,第一次来到大西北,呆在敦煌的这几天,看到最多的就是漫漫黄沙和戈壁,干燥的有点不适应,每天都是三十以上的温度。”王海平和胡小龙事先准备了一套老房子供他们免费住,“那个房子条件不太好,但我们也不好意思再要求出去住,他们找那个地方也特别不容易,没有向我们收一分钱,况且敦煌本来也没有特别好的宾馆什么的。”

“那时特别热,房子设施不太齐全,没有空调,没有WIFI,水管爆水,煤气和水管都是当天接待我们的哥哥现场修的。”现在提起来,他们还是难以释怀。不仅如此,房间里只有一张大床和一张小床,刘信彤和王策把沙发撑开拼了一个床垫,直接睡在客厅。“最要命的是厕所,比宿舍的还小。” 厕所没有窗,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刚好能够站一个人进去,“洗澡洗的慢一点就会觉得自己要窒息了”。屋漏偏逢连夜雨,厕所没几天就堵了,几个人轮流通厕所实在不能称为是有趣的体验。

第一次的调查为期两周,在拍摄初期他们每天早上7点钟左右就要开始一天的工作,一般晚上都是12点后才能回来,回来还不能立即睡,要讨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其中一天因为有王策和俞启航在纪录片拍摄上产生分歧,讨论一直持续到凌晨4点钟。

“条件太艰辛了,现在回想起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我在那边吃了一个鸡爪,很好吃。”吴雨瑶说起来吃来语气明显轻松了不少。王海平和胡小龙每天轮流接送他们,吃饭时会特地问他们想吃什么。驴肉黄面、馕、果啤、羊脑……吃的算是丰盛。最豪华但也最难忘的是一顿全驴宴,“吃的时候还好,后来越想越难受,后面几天感觉自己的肠胃都有问题,什么也吃不下”,刘信彤提起来时还面露难色。

敦煌本是一座旅游城市,借着工作的名义四处走走看看是另一大乐事。“第一次下到现代石窟会比较兴奋,因为要取一些沙漠、大漠的景,我们也有去银霞山,月牙泉那边。有真切地感受了大漠孤烟直的广袤与孤寂” 。总共呆了两个礼拜,后半程是带有旅游的性质,一路走过嘉峪关,玉门关,张掖等地。王策和俞启航在整体行程结束后一路游玩回到北京。

苦中作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他们而言,这次出行不能成为是一次有趣的体验,但甘之如饴。

重返大西北

“为了大创重返大西北,黄沙与蓝天,目之所及之处基本没有绿色,干燥的空气与夏天来的时候一模一样。”刘信彤在自己的微博上这么说。三月份的敦煌还是很冷,第一天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感冒,回来的时候“病号”队伍扩大到全员。

团队再次踏上征途为一人——常嘉煌,敦煌研究院第一代院长的儿子。他们选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对敦煌现代石窟状况调查,作为石窟的开凿人,对他的采访是不可缺少的。第一次前往敦煌不幸恰逢常嘉煌出差国外,今年是现代石窟开凿的20周年,3月份他要重新去敦煌安排相关事宜,因此他们趁此机会特地前去敦煌对他进行采访。相比第一次的采访,这次气候不同,住宿条件不同,但相同的是“早出晚归”。“我们最后一天是下午3点钟的飞机,一点钟还在补采访,采访结束后直接去赶飞机。”

“敦煌只是沙地上的小镇,这些年吃老本比较多,关于敦煌的现在和未来可能是比较值得思考的”。此次采访中,敦煌市的一位火锅店老板给了他们许多感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他们希望社会在消费敦煌文化的同时,可以记得传承、保护和发展敦煌的文化的人、事。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