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们久等了!”下午将近六点的咖啡厅,沈御风还没来得及坐下,就这样略带歉意地说。“我今天一天基本都有课,只能现在才接受采访了。”
他的书包还没来得及放下,可以看出是从教室直接奔向这里的,微笑的脸上带着倦意,嘴唇也有些干瘪。去年,他经过重重选拔,来到国新班学习,加重了的课业和较大的竞争压力,让他每天都处于忙碌奔波中。
“这不是校报第一次来采访我们啦,”同样就读于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比沈御风大一届的关琳娜同学笑着说。是的,国际新闻班从建立以来就备受关注。而今年3月8日,国新班6名同学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外交部记者会的新闻更是引发了大家对于国新班的再度关注。
国新班参加今年两会外交部记者会
翻开2009年的各大报纸,我们可以找到这样的报道:“为了给国家传播能力建设战略提供人才保障,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国际传播人才体系,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体会娱乐场 等五所高校,开始招收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为中央媒体输送后备人才。”就此,我校的第一个国际新闻后备人才班应运而生。
如今一眨眼间七年已过去,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的讲话,使得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到了这个原本就不失关注的国际新闻班上。
加强国情教育,不拘一格
“去年六月份,我们有一个国情实践,去兰考——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考察,也是河南的一个贫困县。一开始接到通知的时候,大家都在想:啊?我们要去那么苦的地方实践吗?”关琳娜说,“我们都以为自己是去那里完成任务的,去到那里以后才发现其实很有意思。”
采访当地的养鸭户,调查他们的生活状况;和与焦裕禄有过接触的一些老人聊天,感受焦裕禄的精神;深入田间地头,探寻乡土气息……14国新班在兰考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太多的故事。
令关琳娜印象最深的是与当地孩子们的互动。一开始他们只是策划了一个捐书活动,可是面对兰考乡村小学那群孩子纯真的微笑和清澈的眼神,他们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策划一场和孩子们共同参与的晚会。“我们班同学分为了四个组,分别带着四组小朋友,又唱又跳,还有诗朗诵。我们走之前还给这些小朋友们留了联系方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后来,这个活动参加了“北京市高校红色1+1”的评比,获得了三等奖。
国新班同学与裕禄小学同学们练节目
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去年12月3日,15级国际新闻班围绕《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本书,展开以“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其实一开始蛮担心同学们不愿意参与的,”参与组织活动的赵言老师说。“没想到竟然有5 名学生主动报名要进行首场比赛,而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切入。”据赵言老师介绍,当天的效果十分好,在场的老师们纷纷表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习的创新,现场的其他同学则表示这样的形式既展示了同学的风采,也能够给人启迪。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事情。”赵言老师总结说。
培养全媒型、专家型国际传播人才
现在在国新班就读的14 届研究生赵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新班的学习,让他接受了最前沿的新媒体教育。比如孟群老师的《数字媒体技术》,都是为同学们介绍目前最前沿,最尖端的数字媒体技术,非常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可以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时,节省重新学习新技术新设备的时间。
赵翌原本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的法学本科生,但一直怀揣的新闻理想让他在考研时毅然选择了我校的国际新闻班。令他印象最深的是班里的一个课外实践:《News Batong Line(新闻八通线)》。据他介绍,这是一档从第一届国新班就开始创办的电视节目。这档节目采取全英文制作,从设计选题、采访、编写稿件到录棚和剪辑,再到播出,都由他们一手操作完成。
从赵翌这一届开始,学院还多了很多国际留学生,在老师的推动下他们也会和国际留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个节目。这些新注入的血液带来了不同的想法和角度,通过与他们的合作和交流,赵翌感到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
除此之外,沈御风同学还提到国际新闻这个专业最不一样的,“就是会带着你走出校园、走出国门去看更远的世界。”每周五下午,国新班同学都会参加讲座,主讲人为来自国内外的优秀记者和媒体人,他们会带来世界各地丰富而有趣的经验和故事。
海外教学实践,到国外去
从赵晨老师编写的《2015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总结》中我们了解到,14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班有7名学生入选“2015年优秀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赴海外实习”项目。他们于2015年9月起,分赴人民日报亚太中心分社、新华社拉美总分社、央视欧洲中心站、北美分台、国际台亚洲地区总站、中新社美国分社等地,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国家主流媒体驻外记者站实习工作,这也是我校入围该项目学生数目最多的一年。
2015年12月1日凌晨1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美国华盛顿正式宣布,人民币2016年10月1日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在北美分台的孟哲作为实习记者,亲眼见证了这一幕。在他眼中,这是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的一个纪念性时刻。孟哲觉得,海外实习给了他一个更高的平台,让他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坚守中国立场,发出中国声音”这句口号也渐渐对他有了更为深刻的意义。
同样,在墨西哥拉美总分社实习的王晖也深有感触。刚来墨西哥时,由于社里缺人手,作为实习记者的他要和正常记者一样忙碌。“我第一个月在新媒体部门,主要负责社交媒体信息发布;第二个月开始在音视频和图片部,主要对分社发回的西文/英文稿件进行编译;同时跟墨西哥分社首席记者外出采访,并撰写一些中文稿件等。几乎什么都做,因此学到很多。”
除此之外,我校新闻传播学部每年都会组织海外教学实践活动。去年夏天,国际新闻硕士班的40名学生分为两批,在新闻传播学部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先后抵达法国巴黎,在法国和比利时分别进行了为期三周的暑期海外教学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海外的教学实践也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在更高的平台上提高了自己对于国际新闻的认识,更加切实地体会到了向世界发声,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
时至今日,除了那些已奔波于全球各个角落的海外记者,仍在校学习的国新班学子们也为着自己的理想忙碌着。赵翌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一个世界媒体概况调查的项目,负责美洲新闻媒体这一部分。“这个调查项目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他言语中透露着骄傲和满足。沈御风除了国新班的学习外,还申请了人大的双学位,每周都奔波于朝阳和海淀之间。他说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外交官,更好地为中国发声。而关琳娜也投入到了紧张的实习中,只在中午饭后才有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她希望未来的自己能够从事新闻编辑或者记者这样自己喜欢又了解深刻的职业。
“如果你有国际新闻理想的话,就去保护好它,剩下的就是不停地去努力吧。不管有没有机会走上这种驻外记者的岗位。哪怕是以后仅在国内的国际新闻岗位上,只要从事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就是好的。”关琳娜说。副学部长王晓红教授也在国新班开放日上这样表示:“真诚欢迎同学们有机会加入国新班,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坚持理想,为国家国际传播事业尽一份力量。”
(本文刊登于校报454期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