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郑梦婕 摄影 都靓)1月28日,《朝阳区“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举措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朝阳区委宣传部,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文科科研处、经济与管理学院等课题相关单位有关同志参加会议。研讨会由课题组长、我校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范周主持。
文化部和北京市主要领导都极为重视此项专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政协主席谢莹,我校校长苏志武、副校长廖祥忠极为关注本课题的具体进展和工作内容、多次做出明确指示。专题研讨会上,由朝阳区宣传部与我校共同组成的课题组就“朝阳区‘十三五’时期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的思路和举措研究”集思广益,围绕如何推进实验区的突破口、面临难点以及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探讨,并对下一步实验区课题工作作了相应部署。
研讨会上,朝阳区宣传部副部长丰春秋指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形成了“6+8+6+3”工程的组合拳,着力实施体制机制、政策环境、市场体系、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发展模式等六大创新;聚焦创意设计业、动漫游戏业、演艺娱乐业、文化传媒业等八大优势产业;打造创新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产业金融服务中心等六大功能项目;努力实现“建设文化产业改革探索区、文化经济政策先行区、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三大战略目标。
范周院长指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实验的核心不在产业,而应是政策突破。对于已有的政策措施及早落实和实施,对不够完善的政策领域勇于实验和探索。实验区要有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精神,为文化产业政策在全国的推广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同时,实验区应大胆实现业态创新,加强文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在推进过程中,实验区应采取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协同推进、分步实施的建设模式,围绕“核心承载区、辐射带动区、协同发展区”建设的同时,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化的进程。
朝阳区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兰坤、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以及文化发展研究院部分师生参加研讨。研讨会上,课题组进一步明确了时间进度要求(1月底列出提纲、2月中旬完成初稿、2月末形成征求意见稿、3月份开展境内外调研),同时对课题结构、写作组内部协同机制做了初步安排。课题组将以本次专项研究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实验模型,打破时空约束,加强政策扶持研究,发挥市场作用,盘活各类资源,促进高校联动,营造出一个极佳的文化环境。通过实验区体制机制创新方法的研究,一步步将实验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文化产业智库,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战略定位夯实理论研究基础。
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由文化部于2014年7月31日批复设立,并于12月15日由时任文化部部长蔡武、北京市长王安顺共同揭牌成立,这标志中国首家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正式在京启动建设。1月23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王安顺市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抓好国家文创实验区建设,提升首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