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军副校长出席“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对话”主论坛

来源:协同创新中心浏览次数:1045发布时间:2014-12-17

(通讯员 杨剑飞)12月11日下午,“专业学位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对话”活动主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老馆)8A馆“文化教育实践成果展区”隆重举行,我校袁军副校长应邀出席并做主题发言,具体介绍了我校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学位教育的经验与不足。

发言中,袁军副校长结合我校专业学位教育情况,从学理和人才培养目标上对专业学位的特征进行了剖析。他指出专业学位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职业性。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的基本属性,是专业学位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特征。专业学位往往和行业相关,如医学、法律等等。二是学术性。专业学位不是一般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是以学术为依托的专业学位教育,是各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我校专业学位教育起始于2003年获取的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单证)授予权。之后我校陆续获得了工程硕士(集成电路领域)、艺术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新闻与传播和出版等6类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2006年,作为全国首批艺术硕士试点单位,我校招收了首届80名艺术硕士在职研究生。

200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陈希同志来我校视察时就曾提出两点要求:要调整结构,加大专业硕士学位建设;传媒大学学科专业适合专业学位培养,要积极探索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同类专业中起到引领作用。随着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入推进,2010年,我校在艺术硕士广播电视专业下开设文化项目策划和文化市场两个方向,由文化发展研究院作为责任主体,开始培养文化产业的专业硕士。目前,已经培养了五届学生约200人,学生就业情况良好。

袁军副校长指出:近年来,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加大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初步形成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研究生培养结构。尤其是在文化产业方面,我校对于专业学位教育摸索出一些经验。

一是导师组制指导。即以一名教授级硕士生导师为指导组组长,联合行业导师、学有专长的中青年教学骨干组成研究指导小组,从而形成理论+实践+日常教学管理三位一体的培养指导模式。通过导师组将“课堂教学、行业指导、日常辅导”结合起来,有效实践了我校“校园大课堂 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

二是“项目制”学习。即学生一入学就被编入不同的项目组中进行学习。学生一边接受课堂教育,一边深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一线感受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读期间,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省市横向纵向课题,在国内外科研项目中提高自身对产业发展的认知度和实操能力。以文化发展研究院2014级专业硕士为例,目前,学生已经100%参与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文化科技融合、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等多项文化产业的重大课题和前沿领域。

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赴浙江桐庐县荻浦村进行田野调查

三是注重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我校在不断提升研究生的校园学习质量之外,还积极与校外文化产业企业合作,联合打造教学实习基地。一方面,聘请行业导师作为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就业实习寻找专业化的渠道。目前,我校文化产业学科已经在北京、大连、杭州等地建设了20多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实习基地,鼓励学生走进网站运营、期刊出版、会议举办等各类产业项目形态,为学生在校期间充分接触了解社会、为今后就业创造机会。

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参与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高校联盟年度论坛会务工作

此外,袁军副校长也指出目前学位教育还没有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适合于培养我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存在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社会认同度还需要加强等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华体会娱乐场 将紧抓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春风,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对接产业一线的需求,探讨文化产业领域内专业学位教育的新路径。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王丰,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全国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池建,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党委书记宋官林等出席主论坛并发言。

(编辑:阎玺)



上一篇:下一篇:
Baidu
map